中国老人家大多数拒绝去养老院的原因找到了

今天和大家讲讲一个国人很敏感的话题,那就是为什么中国老人家大多数拒绝去养老院?文章内容比较多,需要您细细品味。《礼记》中讲:“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孤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孟子则说:“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知老有所养,一直是华夏民族的愿望。

中国老人家大多数拒绝去养老院的原因找到了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华夏历史不同的时期,养老方式和养老观念的演变呈现着不同的色彩,为什么中国老人家大多数拒绝去养老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养老方式和养老观念的变化与发展。

在先秦时期阶段,人们以是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庭经济形态基本形成,并且同时也形成了“家庭养老”的养老方式,当时朝廷明文约束,子女对父母有赡养的义务,这个时期特别强调家庭赡养的职责与义务。社会发展,老人地位提高,社会养老方式开始开端,各派思想碰撞,随着儒家思想体系独尊地位的确立,中国封建社会中传统的养老观念无论从思想体系还是社会体系都基本趋于稳定。

在清末-民国“非孝”尊老,制度已经开始推行,到民国时期的养老观念和养老实践已经初步完成且向近代化转型,但受制于当时的政治不稳定因素历史背景,制度既不是覆盖全国的,也不是始终具有连续性的,甚至很多制度在文本上相对完善随着民主思想兴起,这时候开始引入西方文化,受西方文化入侵使民主自由的思想深入人心,养老金等保障制度广为接纳借鉴,人们开始批评封建文化专制性、绝对性的同时,开始重新考量带有浓郁封建色彩的养老观,“非孝”思潮盛行。但这种“非孝”思潮只是批判具有封建色彩的不合理之处,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尊老、敬老传统并无推翻和反对之意。这一阶段我国养老观念开始从传统的道德义务向制度义务转变,并且养老救助方式从家庭和宗族向社会力量转移。在养老制度制定上,我国也开始将西方的养老年金制度、退休制度及社会保障和社会保险经验引入本土,进行了相关实践。

到了革命特殊时期,国内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加上社会上缺乏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条件,当时人们养老主要还是依托于家庭和个人。且在国家的强制社保实行之前,老百姓一直采取的是“积谷防饥”的养老方式。

中国老人家大多数拒绝去养老院的原因找到了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养老问题逐渐提高到法律的层面,规定“父母对于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双方均不得虐待或遗弃。”

改革开放
上海高端养老院
这一阶段,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速发展,西方文化的交融,我国传统的养老观念开始转变,多元化的养老模式开始不断出现并被大力提倡,国家意识形态的转变,社会鼓励人们追求“独立自主”,呼吁公民实现“个体价值”,这就大大加速了社会流动,随之而来的便是我国传统“侍奉在侧”的孝亲模式被打破,厌老、弃老、不养老的社会现象有增多的趋势,崇老文化随着老年人地位的降低而衰退,传统的家庭伦理基础开始动摇。

同时养老实践也随之改变,家庭养老虽仍然是基本养老方式,其趋势却不断弱化,多元化的养老模式开始不断出现并被大力提倡,国家从内在的社会意识系统到外在的社会保障制度都开始有了新的变化。

这一时期,单一的“国家—单位(集体)保障”瓦解,新的多元化的社会养老正在形成中。

通过一系列的“摸着石头过河”的不断实验性的文件及其改革,逐步确立了由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的多元养老筹集模式,2000年国家民政部颁布了《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

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尤其鼓励倡导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以及机构养老等新兴养老方式的发展,并针对养老产业的发展制定了优惠政策。

一直至今,养老金政策的更新迭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床位的严重欠缺,我国不得不开启多元化的养老方式,养老方式的选择上也日趋多元,有养老金养老、以房养老、商业保险养老,有不得已的最后选择——机构养老、居家养老等形式。

但是由于医疗建设的不足,以房养老,居家养老的方式存在巨大的弊端,老年意外及老年突发疾病子女力不从心,保姆市场混乱、无医护知识……

机构养老才是趋势,减轻子女家庭重担,解开家庭矛盾,老人更安全保障!

中国老人家大多数拒绝去养老院的原因找到了

但是为什么中国老人家大多数拒绝去养老院?

原创文章,作者:江河,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boke.6ke.com.cn/?p=44046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