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八一建军节,我们想讲一个老兵的故事,他为国家献出了一生,却隐姓埋名了40年……
世界华人周刊专栏作者:朗博
探究东西文化,洞察差异化的世界
1998年7月,解放军301医院,一位老人即将离去。
他的病床前站满了解放军总政治部的领导们,听了他的故事,无人不落泪。
他曾是我军最年轻的超级战斗英雄。
他隐姓埋名40年……
他用自己一生,书写出共和国军人真正的精神。
他就是张国富。
1
张国富,1931年生于吉林省榆树县农民家庭,1946年参军。
1947年,他建立奇功,当时《猛进报》发表《16岁放牛娃张国富活捉国民党中将赵佰昭》一文,报道了他的事迹。
1948年,辽沈战役最后阶段,张国富等几十名战士追赶敌人,来到了一个叫“胡家窝棚”的地方。
村里灯火通明,停着很多军车,连长猜这应该是敌军的一个团部,就要端掉它。
敌人炮火甚是猛烈,几十次冲锋,战友们大都倒在敌人的炮火之下,张国富趴在阵亡的战友尸体中装死。
当冲锋号又吹响时,他一下跃起来,冲到敌人指挥所,扔出一颗手榴弹,爆炸让敌人懵了,他借机冲了进去,拿着爆破筒,大声断喝:“放下武器,不然就同归于尽!”敌指挥官只能乖乖做了俘虏。
没想到这个指挥部竟然是东北国民党军的司令部,相当于军队的大脑中枢,这让整个东北国军瘫痪、垮掉,大大加快了整个战役的前进速度。
这次战斗中,五连除张国富和两个重伤战友以外,全部牺牲。
战后,军委给张国富记特种功一次,评价他“对战役起天大的作用”。
1950年,在全军的英雄代表大会上,张国福作为“特级战斗英雄”出席会议。
张国富所获立功受奖证书和军功章
主席在台上一眼认出他,说:“47军的张国富,你到台上来,坐到我的身边。”在场所有的战斗英雄们都惊呆了。
会后,主席特设家宴,宴请了张国富等四位英雄,并向他们敬酒。
1951年,张国富随47军入朝作战。
在临津江战斗中,坚守345.6高地七天八夜。
张国富率领全连战友们,顽强击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没有带过多的干粮,战士们最后只能吃皮带、棉絮和衣服。
当阻击敌人任务完成的时候,全连只剩下张国富一人。
一条腿已经骨折的他,爬回了师部,用微弱的声音说:“师长!全连人全都牺牲了,我们的阵地没有失守……”,就晕了过去。
当师部指挥员看到血肉模糊的张国富,全都失声哭了。
2
1952年,张国富回国疗伤。
他完全可以有前程似锦的人生,可以继续深造,当时各地的女大学生给他写信,表达了对英雄的爱慕之情。
但是,他选择了复原回到家乡。
吉林省榆树县委对这位英雄非常重视,要他到县委工作。
张国富拒绝了。他说,胜利不是自己一个人的功劳,他能活下来,已经很幸福了,不能代替牺牲的战友们享受高官厚禄。
一席话说得县委书记热泪盈眶,只能安排他回到地方。
他来到鹤岗矿务局十三厂当了一名普普通通的工人,把“张国富”改成了“张国福”。
一字之差,这位共和国特级战斗英雄,从此消失了……
在十三厂,他是最苦、最累、最危险的火药押运工。
他从南方把TNT原料押运到矿务局,然后再把炸药运到各地的煤矿。
押运的过程非常艰苦,当时的火车是铁皮闷罐车厢,麻袋片铺开就是床,吃的是干粮就水。
六七十年代的闷罐车
夏天,闷罐车又闷又热,气温达到40度以上;冬季,车里气温零下二三十度。每次押运,都要在高温或者冰冷中煎熬几天。
一次押运过程中,下了暴雨,车顶有一个腐蚀的小洞漏水。于是他就用自己的身躯遮住了炸药的原材料,整整4个小时。
就这样,张国福在平凡的岗位中一干就是25年,进厂时工资是四级工标准,直到退休还是四级工。他的老伴叫他——“张四级”。
3
张国福家里生活非常艰苦。
一人的微薄工资要抚养5个孩子和父母。
纪录片剧照
特别是从1958年起,是我国最困难的三年,全家人都揭不开锅了。
因为张国福的特殊行业,每次押运回来后,能得到三个玉米面窝头的“保健饭”。
他就把一个窝头掰成两半,分给父母,然后两个分成五份给五个儿女,他和妻子喝“稀水粥”。
父母不忍,就让他去找民政部门解决一些口粮。
张国福却说:“我虽然参过军,这也不是向组织要粮食的资本呀!坚持吧!国家也很快就会好起来的!”
母亲哭着说:“16岁你就参军打仗,不说你有功劳,那还有苦劳吧!你找单位解决口粮,这还算过分么?这个兵白当了!你简直是一个窝囊废!”于是不吃不喝,以死威胁。
第二天,张国福回家对父母撒谎说,找了领导,他们答应,在自己家房前屋后种点地,以解决家里的口粮问题。
他就在屋子前后种起了土豆。后来,父母见他上班只带一个土豆,很心疼,不忍加重孩子的负担,要回老家。
张国福拿出剩下的五斤粮票,让父母带上,母亲说:你留着用吧,不要考虑我们,我们都老了。
当时的粮票,凭它可以买粮,也可以换粮
父母回到老家不到一年,就相继去世。
也就是从那一年起,每当清明节来临,他都来到父母坟前,将五斤粮票铺在供桌上,长跪不起。
4
张国福全家居住在12平米的小平房里面,一家7口人睡一张大炕。
老伴见子女越来越大,让他向厂里要房。
他实在张不开嘴,于是带着家人就在外面捡砖头,建了一间小房,并借了60元钱,买来木料、油毡盖上房顶。
为了还上60元钱,他每天半夜起来带着五个孩子去捡煤矸石,孩子的衣服全是工作服改出来的。
鹤岗当时的标准住房
总算孩子长大了,生活慢慢地好了。
每年过年,全家一起吃团圆饺子时,张国福就会悄然离家,买一瓶白酒,找个无人的地方喝完,醉死过去。
又一年春节,大女儿求他不要再自己喝酒了。
张国福的泪水流了出来,讲了往事:1951年春节,朝鲜阵地上,全连的战士用菜根做饺子馅,包了十几盖帘的饺子。
这时,敌机进行轰炸,两名战士为了全连人过年吃的饺子,便扑向了饺子……
每当过年,他就想起饺子上的战友血肉模糊的身躯,“心如同万箭穿心般地难受”。
张国福越来越老,越容易流泪了。
每当电视中看到《上甘岭》等战争影片时,就会像一个孩子痛哭不已。
当看到反腐题材的电视剧,他也边流泪,边长吁短叹,看着自己战友们用生命和鲜血打下来的江山被腐败糟蹋了,他心痛呀。
儿女们都猜想父亲一定有很多的秘密。
张国福和女儿
一次,小女儿到了西安,她知道父亲过去所在的部队47军驻扎在这里。
当她来到军队荣誉室时,听到讲解员讲起“孤胆英雄张国富”,她惊呆了,这不是自己的父亲吗?
小女儿回到了家中,全家人这才知道父亲的英雄身份。
张国福解释说:“如果要借着牺牲的战友们的荣誉,来享受党和人民给予的各种好处,我这不是卑鄙小人了么?对得起牺牲的战友们吗?”
张国富向提出女子要求,一不许向外界透露他的身份,炫耀;二不许借着他的名声向上级组织讲条件。
在那个时代,孩子们都没有工作,参军是解决就业最好出路。只要张国福吭个声,就可以让儿女参军,但他却没有说一句话。
孩子们只能自谋出路,打工、摆摊。
晚年的张国福还帮大女儿卖早点。
5
1997年8月,张国福开始不断地咳血,到医院检查才发现是肺癌。
医生建议转送到北京治疗。
在北京武警医院,厂里捐助和自家砸锅卖铁拼凑的医药费很快就用完了。
孩子们只能求救张国福的老战友。
而47军的老战友寻找他40年,他的老团长黎原(后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和老主任穆建华(后任国家核工业部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原党委副书记)得知他的情况,立刻向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总参谋部汇报。
总政治部立即决定:特批张国福转入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成立专家组对其特殊治疗。
专家打开张国福的胸腔后发现,因为在战场上和工厂中吸入大量火药烟尘,他的肺膜厚得难以想像,已经无法救治。
住院期间,他的老领导来看他,张国福非常感动,感谢部队没有忘了他。
纪录片《谁是张国福》截图
当总政治部、总参谋部、总后勤部的首长们前来病房看望他,他挣扎坐起来,颤巍巍向首长行了最后一个军礼。
三总首长们后退一步,立正挺胸回敬了一个庄重的军礼,表示对这位英雄崇高的敬意。
大家问他对组织上有什么要求,张国福回答比泰山还重几个字:“希望我们党和国家好!”
1998年7月11日,这颗火热的心脏永远停止了跳动,终年67岁。
他的骨灰没有按解放军三总部的意见,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而是根据他的遗嘱,送回到鹤岗殡仪馆烈士陵堂。
三总部首长问他的儿女是否需要帮助,儿女们没有提任何要求,也没有要10万元补助,甚至把三总部首长写给当地政府予以他们照顾的信函,也压了下来。
张国福的子女接受记者访问
这也是父亲对他们的最后遗愿。
张国富,在战火中九死一生,屡建奇功,这是一个英雄的名字。
张国福,因经历了生死,看开个人功名荣辱,心中只有国家,坦荡无私,这更是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名字。
英雄已逝,精神永在,如今当下,弥足珍贵。
老兵不死!
故事整理于:
纪录片《记忆——谁是张国福》
纪录片《大爱中华行——张国福和他的儿女》
原创文章,作者:dongshuai,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boke.6ke.com.cn/?p=1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