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荣尧,一个风一般的男子。6月9日至11日,他先在“阿拉善文化大讲堂”上讲课,然后在文苑书屋与阿拉善作家及瀚海园读书会会员交流,接着驱车几百公里,到阿左旗银根苏木给一户养驼牧民家捐款,又到银根边防派出所捐书……他的热情,他的忙碌,他的理想,翻开他新创作的《贺兰山——一部立着的史诗》,你就能一一感知。
恋 山
贺兰山,是宁夏与阿拉善的界山,也是山两边人民都挚爱的“母亲山”“父亲山”。这些年,写贺兰山的人有很多,但能写出像唐荣尧《贺兰山——一部立着的史诗》如此精彩的作品,少之又少。
6月9日上午,盟图书馆四楼,唐荣尧在“阿拉善文化大讲堂”上为一百多人讲述贺兰山的故事。他的讲话娓娓动听,打动了每一位听众的心。是啊,我们都生活在贺兰山脚下,我们都是这座山的孩子,但我们有没有如此深入地了解过这座山呢?
唐荣尧说:“一座山,用什么方式打开决定了你将看到什么,收获什么。今天,我尝试用人文的眼光,为你,打开一座神奇而美丽的贺兰山。”
贺兰山,是上天在中国北方画出的一道优美的弧度。这里有奇特的景观,厚重的文化;有文明的密码,有地道的风物。从远古至今,这座山以其独特的魅力为世人敬仰!一座山,一部史,《贺兰山——一部立着的史诗》为你揭开这座父山、富山和福山的神秘面纱……
唐荣尧有许多心声要倾诉,为了写好这本书,他准备了十六年。有谁能够用十六年时间写一本书?更何况还要查阅近千种文献,跋涉十余万里,数十次深度探寻……
唐荣尧出生在甘肃,1994年才第一次看到贺兰山。当时他从甘肃去北京,乘坐的44次列车从贺兰山东部驶过。作为一个生活在祁连山边的人,当时对贺兰山的印象并不深刻。1999年,当他调到宁夏银川从事记者工作时,一下离贺兰山近了,也逐渐感受到这座山的伟大。一次又一次的进山采访,让他眼中的贺兰山不再是一峰一林、一物一景,不再是简单的“进眼”,而是“进心”了!
从2008年开始,唐荣尧连续在《中国国家地理》《国家人文地理》《环球人物地理》《中华遗产》《中国文化报》《中国民族报》发表有关贺兰山的文章。许许多多的中国人,是通过唐荣尧的文笔,开始关注西北地区的这座了不起的山脉。数十篇文章,让唐荣尧积累了大量的贺兰山相关资料,也为他撰写《贺兰山——一部立着的史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迷恋着贺兰山的唐荣尧感叹:探寻至高点和奇特地貌,在地球的同一纬度,集中了雪山、草原、戈壁、沙漠、绿洲、平原、瀑布、溪流等景观的山脉,唯独贺兰山。
知 山
《贺兰山——一部立着的史诗》之所以吸引阿拉善读者,主要是书里处处闪现的“阿拉善元素”。
该书开篇即以俄罗斯探险家普热瓦尔斯基拜访阿拉善第七代第八位王爷多罗特色楞为导线,逐渐深入,将山前山后诸多与贺兰山有关的故事一一道来。涉及阿拉善的内容既有煤、盐、蘑菇的人文故事,也有驼道、寺庙、岩画等历史渊源,更有阿拉善王爷、定远营设立、阿拉善奇石、和硕特牧民生活等精彩的“山后”事。
6月9日下午,在巴彦浩特文苑书屋二楼,唐荣尧与我盟多位知名作家及瀚海园读书会的会员们一起探讨贺兰山。“你们知道水磨沟的来历吗?”他一句话,立刻吸引了在场所有人的注意力。“当年修筑定远营,岳钟琪的驻军很多,他们都要吃面,但没有工具将小麦磨成面粉,那么他们会想到什么办法磨面呢?贺兰山长流不止的溪水,如果筑坝,会不会就能变成很好的水力磨坊?水磨沟的名字很可能就是这样传下来的……”在唐荣尧的引导下,读书会现场立刻热闹起来,会员们脑洞大开,你一句我一句谈起了自己的母亲山。
唐荣尧是一个通晓贺兰山知识的人,但他更重视实地考察。他在探寻贺兰山“四极”的时候,亲自前往马夫峡寻找贺兰山的“南极”,并继续向南,找到了贺兰山山体没入腾格里沙漠的界桩——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东郊山神庙处的黑石嘴子。他认为,这才是贺兰山真正的最南端。他还亲自前往巴音敖包考察贺兰山的“北极”——“山体在这里自然分成伸入沙漠的两端,西侧的那一翼呈现出白色,东侧的一翼则呈现出黑色,当地人称为黑山和白山,两条山好像是约好似的,一起将贺兰山之尾伸入浩瀚的毛乌素沙漠。”唐荣尧不仅用文笔,还用照片记录了眼前的一切。
为了写好贺兰山,唐荣尧阅读了大量史籍,对贺兰山甚至西北的历史了然于胸。他的一副对联,将贺兰山各种历史典故都收罗进来:
登临斯山,把酒收来一眼问乾坤何奇?匈奴来去,突厥进出,鲜卑路过,唐太宗隔河抱憾,李元昊依峰立国,王安石挥兵五路伐夏,成吉思汗雄兵止步。庆靖王长留驻边筑城史话,康熙皇帝塞上集兵,奠定华夏图疆;修筑定远营,岳钟琪边陲书伟功。轻问一声,千年战火何曾歇息过?
畅对长空,望月饮尽满胸云梦道佳句!山河失语,岩画能言,秦声远留。王摩诘观阵如云,范仲淹塞上思乡,岳鹏举错认一山填词,马可波罗匆促穿越。贡师泰诗绘对坐兰山图景,翰林检讨笔下生辉,挥就贺兰华章;发现镇北堡,张贤亮塞上写奇文。重叹千字,万古文脉从未断章也!
十多年间,唐荣尧一次次穿越宁夏平原和阿拉善高地,贺兰山逐渐在他眼前清晰、完整、立体。眼前万卷书已阅,脚下千峰雪尽赏。他,已经有资格成为一名贺兰山的代言者。
敬 山
唐荣尧说他来阿拉善的次数已经多得数不清了。为了写好贺兰山,他始终怀着一颗虔诚的心。他去过很多牧民家,与牧民一起聊天,喝酒,听牧民讲传说、讲经历、讲放牧……他总是听得津津有味,并把最有价值的记下来,收录到自己的书里。
看他在《贺兰山——一部立着的史诗》中写一位牧民喝奶茶的情形:“巴特尔端着奶茶的右手微微逆时针转一下,然后停住,嘴一嘬,一口气缓缓吹出,那气也是逆时针方向沿着碗边完成一个圈的游走,再顺时针方向转一圈,吹一口气,每完成一个圈,唇便挨上碗边,轻轻一吸,一口茶在‘嗞’的一声中进嘴下肚,嘴里咂吧出了赞许的啧啧声。”这样细致入微的描写,用“出神入化”形容一点都不为过。
唐荣尧把自己当成了半个阿拉善人,他时刻关注着阿拉善的生态环境和牧民生活。今年阿拉善北部大旱,他从微信上得知这个消息后,决定为牧民做些什么。6月10日,唐荣尧驱车近千里,来到阿拉善左旗银根苏木达兰图如嘎查,为牧民萨仁其其格家送去礼物与5000元现金。萨仁其其格家有四十多峰骆驼,吃水要到一公里外的地方用车拉,今年干旱,放牧十分辛苦。她对唐荣尧的捐款表示衷心地感谢。
唐荣尧在《贺兰山——一部立着的史诗》里,不止一次提到阿拉善骆驼以及他对阿拉善骆驼的感情。书的第十章“神赐一味白与咸”中,他写了阿拉善的盐以及将盐驮运出大漠的功臣——骆驼。他来阿拉善的时候,喜欢听牧民讲述骆驼的故事,还喜欢听牧民在母驼产羔后的“催奶歌”。因为关切,他甚至带着一丝忧虑在书中写道:“近几年,我每年都去阿拉善,可看到的景象每年都不同。遇上不下雨的凶年,干旱让骆驼面临生存危机,瘦骨嶙峋,大块脱皮,有的骆驼甚至走不完它们的春天。”在全书的结尾,他还特意提到,一定要为阿拉善双峰驼的保护工作做出贡献。
这就是唐荣尧。他以学者的严谨、记者的求实、诗人的情怀、文学的语言,对贺兰山进行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最具人文历史气息的解读。不以宁夏视野,也不以内蒙古视野——而是以中国视野;不以汉族视野,也不以蒙古族视野,而是以人类视野;不是以探险家的角度,也不是以游客的心态,而是以一位人文写作者的眼光,来丈量贺兰山的大。
唐荣尧说,给贺兰山写本书,是一个本土作家应尽的一项义务。给一座山献上一份文字,是对山的一种敬意。为山河立传,是一个作家的感恩体现。
唐荣尧简介: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诗人、作家、编剧。
宁夏作协报告文学专委会副主任、银川文学院院长,银川市作协副主席、青海省玉树州文联名誉主席、世界华文创意写作大会常务理事、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
曾被评为“中国十大校园诗人”、“中国十大新星诗人”、“宁夏十大优秀青年”、“宁夏首届十大名记者”、“中国当代徐霞客”等,被诸多媒体称为“中国第一行走记者”,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日文、法文和阿拉伯文译介至海外。其事迹被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中国日报、中国民族报、北京晚报、《人物周刊》等媒体专访、刊登、播出。
常年坚持独立的田野调查和人文写作,专注于西夏文化、黄河文明、西部人文地理和中国的伊斯兰文明探究。出版诗集《腾格里之南的幻象》;西夏学研究专著《王族的背影》《王朝的湮灭——为西夏帝国叫魂》《西夏史》《神秘的西夏》《西夏王朝》;人文写作专著《宁夏之书》《青海之书》《内蒙古之书》《大河远上》《中国新天府——对宁夏平原的人文解读》;中国伊斯兰文明研究专著《月光下的微笑》《中国回族》等书。担任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神秘的西夏》《秦州大宅门》《中国回族》《西夏陵》《古格王朝》总编剧、总撰稿。
中国地图出版社图书《贺兰山——一部立着的史诗》在新华书店及各大网站有售,敬请关注!
请关注旅行头条公号,更多精彩图书、书讯、好玩的东东,分享给大家!!!
原创文章,作者:dongshuai,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boke.6ke.com.cn/?p=18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