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美术馆、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主办的“中国美术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展:民族大团结——全国雕塑艺术作品展”日前在中国美术馆开展。本次展览共征集作品600余件,经专家委员会初评、复评,有220余件作品入选。展览以《民族团结》和《各民族风采》两大篇章,以具象、抽象、意象、象征等形式语言展现各民族同舟共济,并反映56个民族的不同风采与鲜明特性。
民族题材历来是美术创作的重要领域,民族题材也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雕塑创作的重要内容,为展现我国56个民族的特色文化,“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彰显民族题材雕塑艺术的文化魅力,该展以赞颂民族大团结为主题,首次以雕塑艺术全面反映中国各民族的民族历史、民族英雄、民族生活、民族风俗与友好关系。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表示,就中国艺术精神而言,中国艺术史总结的重要审美特征几乎均可在各民族艺术传统中发现传承脉络与验证实例。“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说的是各民族形成的个性文化具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正是这种特质丰富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文化多元共存的性质决定了每个民族的文化形态都有其价值。当然,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也具有其共性和普遍规律,普遍性、共性与特性、个性相互间的辩证关系形成了文化无穷的魅力。在21世纪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中,世界各国的文化边界正在趋于互渗、交融。具备民族性的艺术,才具有鲜活、持久的生命力,才能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才会为世界其他民族所重。
如上雕塑中,虽然民族各异,但是反映出的日常生活则是所有民族所共有的,无论是庆祝丰收的喜悦、还是拖家带口一起去赶集还是每个民族都乐于描绘的儿孙满堂的家庭生活。
吴为山馆长谈到,民族大团结作为新中国美术主题创作的重要主题,对雕塑界来说,艺术家们也深受民族题材创作热情的鼓舞,雕塑作品层出不穷,不乏佳例。
早在1951年,中国现代雕塑艺术的开拓者之一王临乙为中直机关大礼堂创作了大型汉白玉浮雕《民族大团结》,这件作品前排为演奏芦笙、手鼓、唢呐的人们,后排为身着盛装、翩翩起舞的各族妇女,展现出全国各民族友好欢愉的情境,描绘了新中国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美好景象;1955年,张充仁创作《朝鲜双人舞》;1962年,王万景创作大理石雕《傣族姑娘》;1974年,曹忠亮、王维力创作木雕《日夜想念毛主席(维吾尔族)》;1979年,张得蒂创作《小达娃(藏族)》;1979年,时宜创作木雕《高原之春(藏族)》; 1988年,张德华创作大理石雕《壮族姑娘》。以上作品均藏于中国美术馆。2000年9月21日,中华世纪坛象征56个民族的大型石刻竣工,以具有代表性的图案制为浅浮雕,传达各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风貌。
在21世纪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中,世界各国的文化边界正在趋于互渗、交融。具备民族性的艺术,才具有鲜活、持久的生命力,才能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才会为世界其他民族所重。因此,民族题材历来是美术创作的重要领域,民族题材也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雕塑创作的重要内容,是现当代雕塑创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素材,凝聚着一代代雕塑家的民族情怀和时代使命。
极品游戏网
本文来自,经授权后发布,本文观点不代表老铁博客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