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查理·芒有一个道理非常重要,那就是你们必须坚持终身学习。如果格曾说:“不终身学习,你们将不会取得很高的成就。”
自从终身学习的理念慢慢深入人心之后,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加上数字化大时代的全面到来,人们渐渐意识到靠吃老本是撑不住的,想要跟上世界飞速发展的脚步,必须及时更新换代自身的知识系统。
这种保持学习的想法很好,但很多人由于方法不正确,并没有让这种好想法带来好结果,甚至还引发了自身的“学习焦虑”。
他们考一堆证,只是为了考证而考证,并没有学到每一门的精髓;他们报一堆课,只是看到别人在报,怕被甩下,然而课程结束后该不会的还不会。到最后,知识和经验依旧是别人的,自己却一点进步都没有。
买了课程不等于学会了知识,学会了知识不用也还是零产能。学习上受到挫败,人就会陷入深深的焦虑之中,当迭代的大潮涌来,因为跟不上时代的节奏,他们的孤独感就会慢慢滋生,进而又陷入到“学习焦虑”之中,由此恶性循环。
那么,究竟怎样才算真正拥有了知识?
中国商界传奇陈春花教授在新书《价值共生:数字化时代的组织管理》中说:“想要拥有知识需要经历三步:第一步,找到客观数据的真实来源;第二步,对其进行加工处理,使其成为信息;第三步,做出个人判断与鉴别,最终形成个人的相关知识。只有经历了这一过程,你才可以讨论并拥有知识。”
如陈春花教授所说,知识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个人化。检验知识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你能否把其他人的信息和知识变成自己的。
2
作为十年数字化组织研究与实践的集大成之作,陈春花教授在《价值共生》中深入地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数据、信息、知识和智慧的关系。这有助于我们厘清概念,找到应对“学习焦虑”的切入点,立足当下,实现个体价值。
数据
我们首先要明白,数据是未被加工的数字和事实。人们常说大数据代表一切,但事实并非如此,数据只是数据而已,如果没有被加工,它们只是冷冰冰的数字和客观存在的事实。
比如一家公司销售同比增长60%,60%就是一个数字、一个事实,看起来增长挺高。而如果稍作加工,把它放置到整个行业来看,假设行业平均增长率为68%,那么该公司60%的增长率其实也没什么值得骄傲的。
因此我们要时时对数据进行加工,否则它对做决策带来的帮助就是不全面的。
信息
那么接下来,被处理过的数据就是信息了。因为被加工过,所以信息可以作为制定决策的可靠依据。
比如某企业号称自己是行业第一,而且这个第一保持了12年,但它的增长情况却不容乐观,已经连续5年没有增长了。在这里,“12年蝉联第一”就是数据,“5年没有增长的第一”就是信息。
管理者如果只看到数据,就会被表象蒙蔽,沉浸在连年第一的喜悦里;而当他进一步探究,看到跟深层的信息之后,就会理清问题所在,找到更大的进步空间。
当我们看到问题之后,就要往更深层去推进,知识,把信息内化为个人的知识,更好地去解决问题。
知识与事实、程序、概念、解释、思想、观察和判断有关,它其实是一个动词,不是名词。当你把海量的信息经过加工整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并通过实践去验证,整个得出结论的过程就是知识运用的过程。久而久之,你就会发现,知识已经成为增强你行动力的合理信念,你越渴望新知,就越有动力努力学习。
而我国的优秀企业像华为等,正是本着不断学习的积极态度,才会收获如此快的成长速度,他们主动摒弃自己的习惯,顺应发展潮流,愿意随时代而变,以开放之姿拥抱变化,在一次次挑战中把危机变作了转机。
智慧
我们再来看看智慧。智慧其实是一个知识流,智慧的生产过程就是一条知识流动链。先有一个未经加工、客观存在的数据;之后,被加工的数据变成信息;然后,信息被鉴别,在认知过程中形成知识;最后,把知识应用到行动中,就形成了智慧数字化学习。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智慧是一个过程,它是拥有知识的个体在实践中表现出的一种状态,与年龄无关,而与是否把信息转化为知识并在行动中运用有关。
通过陈春花教授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数字化大时代,普通人想要应对“学习焦虑”,光靠考证买课是不够的,他必须通过分析精确地掌握知识,而且最重要的是要在实践中把知识综合运用好。
3
除了提供正确的学习观,陈春花教授在《价值共生》一书中还向我们展示了可实践的方法论。想要真正拥有知识,告别“学习焦虑”,我们还要善于问自己四个问题。
一、是分别心还是辨别力?
分别心是指人根据美丑、贫富等表面现象来有区别地对待人和事;辨别力则是指人们对人与事物进行分析、观察和独立判断的能力。
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能否透过现象看本质。举个例子,经常有人说“颜值最重要”,这体现的就是分别心,有这样想法的人是把人根据美丑来区别对待了;而真正具有辨别力的人会透过人的外貌表象看到其内在,以这个人的内在价值为依据做选择,而不是以貌取人。
二、是自我设限还是认知不足?
想想看,当你说“这件事我做不到”时,你并非真的做不到,而是给自己设定了限制。如果你觉得一晚上写3000字的稿件是一件很难的事,那么先从30个字开始,然后300个字、600个字,慢慢地你就能一晚上写3000字了。所以这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人的认知偏差。
正如脑力教练吉姆·奎克所言:“抛弃对自己潜力不准确的、局限性的看法,转而接受现实的行为或过程,只要具备正确的思维模式、动力和方法,你的大脑就没有上限。”
三、是世界变化快还是自己不曾改变?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十年前的我们怎么也想象不到,如今的人们只需拿着一部手机,几乎就能满足所有的出行需求:订机票、订酒店、查地图、网约车、拍照片、录视频、电子支付……
数字化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现在的日常生活,人们来到了一个“不再熟悉的世界”。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重要的不在于世界变化的快慢,而在于我们自身变化的快慢,想要在新时代实现个人价值,就必须与时俱进、顺势生存。
四、是惯性使然还是无法应对?
新事物的出现难免让人应接不暇,很多人觉得信息聚变、迭代更替的挑战太大,自己无心应对,事实上,不是人们没有能力应对,是惯性使然,让人习惯于待在舒服的地带。
试想一下,疫情期间,视频授课、远程在线教学成为最优办法,虽然有的人不喜欢这种模式,但基于当时境况,是不是只能选择这种方式?其实很多人在克服惯性,接受了新的教学方式后,讲课讲得非常出色。所以,当新挑战来临时,不要惧怕、回避,迎上去、战胜它,你会感激当时那个勇敢的自己。
以数字化生存为背景,《价值共生》为每一个想要克服“学习焦虑”、想要在时代浪潮里给自己赋能的普通人指明了方向。相较于其他观点的泛泛而谈,本书有对华为、新希望六和等多家优秀企业进行持续追踪从而实践出真知的优势,不断追求卓越的你,不妨以这本书为钥匙,打开你的进阶之旅。
未来已来,一边是沉浸新世界的兴奋,一边是恐惧不稳定的焦虑,这对个体而言是挑战,亦是修炼自我的新机。迎难而上吧,去实践,去接纳!如陈春花教授所说,数字技术是迎面而来的海浪,我们每个人都是海滩上的岩石,被冲刷、被重塑,相信我们都会留下最美丽的形状!
原创文章,作者:老铁外链, 老铁,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boke.6ke.com.cn/?p=46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