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柏拉图,《理想国》第七卷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就是他提倡,人要通过讨论验证我们的知识。《理想国》第七卷,柏拉图讨论了“人为什么要上学受教育”,这本书很好读,柏拉图的行文也很鲜活。
第二:卢梭的《爱弥尔》,皮亚杰的《从童年到青春期逻辑思维的发展》
卢梭通过虚构出的理想学生爱弥尔和他的家庭教师之间的故事,描述了人在不同成长阶段所应该接受的教育。卢梭强调,教育孩子要以自然为基准,不同阶段要进行不同的教育,不要偃苗助长。在自然教育中,人有三个老师,自己、被自己的行为所影响的事物,以及他人。我们常常过于强调人为的教育,而忽略了自然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我们往往重视来自他人的教育,包括家长、老师灌输给孩子的教育,而忽视了孩子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中小学学习网。
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卢梭认为一定要把孩子当孩子,不要把孩子当大人对待。同时对于孩子,也不要过分保护,他们需要经过跌打滚爬才能长大。到了青春期之后,孩子心智开始成熟,就要教他们成为好公民。
卢梭关于教育儿童分阶段的理论,后来得到了瑞士教育家皮亚杰大量实验的证实。皮亚杰把孩子的认知和智力发展分为了四个阶段。即2岁之前、2-7岁、7-12岁和12岁以后,不同的阶段的孩子,所学习的内容是不同的,方法也是不同的,当孩子心智还没有达到下一个阶段之前,如果强行教他们很多他们接受不了的内容,是事倍功半。
第三:赫伯特·斯宾塞的《论教育》
很多人总是在纠结什么是有用的知识,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对知识层次的划分或许对大家能有所启发。他把知识分为了五个层次,分别是:最重要的是直接用于自我保全的知识,也就是能用于谋生的技能。其次是间接用于自我保全的知识,换句话讲,就是能让你在职场上走得高一点的知识,这个仅次于第一种知识。再往后是为人父母的知识。跟在后面是作为社会公民的知识。
最后是在社会生活中,享受各种文化娱乐活动的知识,斯宾塞认为,最后这类知识属于锦上添花,有了固然好,万一没有也不影响生存和个人发展。
第四:杜威的《民主与教育》
杜威在《民主与教育》这本书里,从五个维度讲了教育的目的,这五个维度分别是:
教育可以满足一个人生活的需要,可以作为一个社会必要的功能;可以作为一种发展方向;可以促成一个人的成长;可以作为保守主义和进步运动的力量。
作为实证主义大师,杜威还讲述了获得新知的五步方法,今天还在用,具体包括:
先从经验出发,获得思考一个问题的起点;接着要掌握资料,要有充足的信息;随后要形成概念;然后用逻辑判断结论是否合理;最后用实验检验结论。
这套获得知识的方法,平时用得上。
第五: 保尔·朗格朗的《终身教育引论》
法国教育家朗格朗在这本书中提出了终身教育的观点,并且阐述了人为什么需要接受终身教育。
首先,现代世界的发展速率远超过往,知识和信息更新迭代的速度空前。如果一个人认为在青少年时代接受的教育就足够应用一生,这显然是很不现实的。
其次,今天的社会结构越来越复杂,实际上,每一个人都需要自己去创造自己在社会中的发展空间,不可能依靠其他人或者组织的安排。
最后,我们遇到难题,通过学习和研究解决难题,这是比学校里的学习更有效率的学习方式。
朗格朗还特别指出了成年人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应该和学生有所不同。
第六:第斯多惠的《德国教师培养指南》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是洪堡教育体制的践行者,而洪堡教育体制是今天中国教育体制的样本。
要理解中国高等教育的特点,不妨看看当时德国人是怎么想的。
第斯多惠的思想有些至今依然很有道理,比如他强调教育的规范性,强调老师对教育的热爱和投入,强调通过证伪来检验真理等等。
从第斯多惠的教育思想里,你也能看到德国式教育死板的一面。
第七:加德纳的《多元智力》《心灵的框架:多元智能理论》
别看我们现在经常能听到“谁的智力高谁的智力低”这个说法,但其实,“什么是智力”一直是大家讲不清楚的问题。
加德纳研究后提出了多元智力的理论,他认为人的智力是多维度的。具体讲,包括音乐、运动、数学和逻辑、空间想象、语言交流、和自我认知,一共七个维度。
而这七个维度其实又是三个更基本的智力组合而来的,包括语言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我们可以把这三种基本智力看成是红蓝绿三原色,人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智力,就是三种基本智力的组合,这就如同世界上几百万种颜色其实都是三原色的组合一样。
根据加德纳的理论,人需要平衡发展语言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不要偏废。
第八: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有一种观点,就是小孩要不要放养,正反观点都有说法,我们不妨听听真正的教育专家怎么说。
赫尔巴特是19世纪德国最有权威的教育家,他认为孩子该管束。除此之外,他还强调教育者,包括家长在内,要懂教育学,而且要注意观察孩子。另外,教育的目的是多方面的,孩子兴趣的培养也是如此。
赫尔巴特认为,要从下面六个维度入手教育孩子,包括:
培养孩子守规矩的习惯;提高他们的判断力;提高孩子适应环境的能力;训练他们克服冲动的涵养;还要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准、培养反思能力。
第九:罗伯特·清崎《富爸爸,穷爸爸》
这本书很有名。
首先,不要给自己创造不必要的选择。
其次,必须面对现实。
最后,不要操不该操的心。
另外,罗伯特·清崎认为,人要想更快地富裕起来,就要购买资产,而不要购买债务。很多看似资产的东西,比如汽车、奢侈品,其实是债务。这个很值得我们警惕。
第十: 山下英子的《断舍离》
《断舍离》这本书因为很多人都解读过。这本书不难读,它的核心思想就是我们常说的“做减法”。作者不是简单讲道理,而是从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过什么生活入手,告诉你应该保留什么东西,舍弃什么东西。
第十一:弗洛姆的《为自己的人》
弗洛姆把人按照性格分为五种:
第一种是接受型的。这种人的特点是认为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都需要从外界获得,或者靠别人的施舍,而不是靠自己的能力创造。为了取悦别人,他们逆来顺受。
第二种是剥削型,这些人靠强力或者操纵利用不合理地攫取,很多霸凌者都是剥削型的。
第三种是囤积型,他们喜欢拥有,囤积各种各样的关系。
第四种是交易型,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上总是看对方对于自己有没有用。
第五种是创造型的,他们“为自己活着”,把消极的情绪转变成投入到创造性工作中的动力。
人不管一开始是什么型的,要努力往最后一种,也就是创造型的方向努力,同时也要防止被剥削型的人霸凌。
第十二:阿德勒的《这样和世界相处》《自卑与超越》
在《这样和世界相处》这本书中,阿德勒首先讲述了几种人格缺陷,包括统治型、依赖型和回避型的人格,然后给出了一种比较积极的人格:社会利益型。这种划分方法和弗洛姆很接近,这说明心理学家们的研究结论和洞见都很接近。
阿德勒认为,人首先要认识到自己的缺陷,找到自己自卑的原因。然后,打碎自欺欺人的梦。在遇到问题时,要按照“感知、思考和行动”这样一个次序主动解决问题。
至于人自卑的原因,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一书中作了详细论述。他首先把自卑根据程度分为了两种,一种是每个人都有的自卑感,这比较轻,对人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另一种则是比较严重的自卑情结,这就是一种心理缺陷了。
接下来阿德勒提出的克服自卑的办法,就是通过建立优越感来补偿自卑感,然后逐渐强化优越感,直到消除自卑感。人一旦克服了自卑感,就成长起来了。
原创文章,作者:老铁外链, 老铁,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boke.6ke.com.cn/?p=5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