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1日,庆祝人民海军成立70周年大会在京举行,会上对70年间为海军建设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了表彰。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军民融合联合实验室主任、海军潜艇学院水下作战环境军队重点实验室主任笪良龙教授获“人民海军70周年突出贡献个人”表彰。
笪良龙教授深耕海军海洋战场环境建设30年,在国内率先开展海洋水声环境效应研究,开创作战环境学学科(水下部分),主持了军队水声环境效应重大工程建设,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和封锁,填补了我国海洋水声环境作战保障和水下无人平台预警探测空白。作为第一完成人,笪良龙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曾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等奖励,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培养了一支以领军人才为龙头、学科拔尖人才为核心、中青年骨干为重点的创新团队,领衔团队获“军队科技创新群体奖”、“全军人才培养先进单位”、“海军转型精英团队”等荣誉,荣立集体二等功2次。
更多详情 笪良龙: 打造中国潜艇战力“倍增器”
笪良龙,男,1967年出生,安徽桐城人。毕业于桐城二中,大关镇缸窑村牛山队人,1985年投笔从戎。当兵第二年即以全军第一名(全军统考状元)的成绩考入海军潜艇学院通科部门长班。现为海军潜艇学院教授,我军海洋水声环境工程专家,全军优秀共产党员。曾被海军推荐为军队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对象,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2010年,他在海洋水声环境领域的某重大研究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被中央军委记一等功。
心系潜艇部队战斗力提升
“笪良龙,从一个普通潜艇兵考学到潜艇学院,作为一个战士,作为一个军人,他对国家、对民族、对事业的这种忠诚、这种激情,首先就体现在他解决制约潜艇部队战斗力提升问题的迫切心态上。我们很多人都可以感觉到,他在解决这些问题过程中的努力程度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
“他没有对事业,对国家这种爱,没有这种激情,他就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海军潜艇学院原副院长段治辰这样评价笪良龙。
笪良龙的成功源自对潜艇部队战斗力提升的迫切愿望。这是从他当上潜艇兵第一天就已经注定的。
在某潜艇基地当新兵的笪良龙,一次核潜艇长时间出海训练之后组织全艇检修,他一听说有些战友不愿意清理污水柜,就主动请缨。
“那时候没有什么靠得住的设备,我就戴一个防毒面罩,身材也小,腰间系一根粗绳,噌地就钻进去了。”
笪良龙从当兵一开始就这么敢干。那同一个污水柜,当兵第一年,笪良龙就有两次差点晕倒在里面。也正是这样,笪良龙这一年在潜艇上当兵的经历,给他科研的道路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和笪良龙接触,他谈到的、想到的,全是和军事科技相关,全是为部队打仗服务。
什么是制约潜艇部队战斗力的软肋?笪良龙从上军校开始就在苦苦思索。在大二上航海课时,他第一次听到了“海洋水文环境”这个词,第一次知道海洋水文环境在潜艇作战中所处的位置举足轻重。
但是,究竟如何影响?影响有多大?教员没有讲。为了找寻答案,笪良龙几乎翻遍图书馆所有相关资料,冥思苦想写出几篇论文,希望能解答这些问题。但越是深入思考,就越是感到茫然。
“不行,这个问题不解决好,潜艇作战能力很难有质的提升!”笪良龙在心里默默地告诫自己。
工作之后,笪良龙更加感觉到这些问题的重要。1992年,读研究生之前,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水下作战环境研究方向。
由于研究的领域是水下作战环境,既有荆棘又有暗流,笪良龙选择的这条路并不好走。但潜艇兵出身的笪良龙深知这一领域对潜艇水下作战的重要性,凭着军人的那份执著和责任,他要硬生生闯出一条路来。
“这小子太拼命了。我退下来以后,从我住在这个楼可以看到他的办公室,一般半夜醒过来之后我都会看看他那儿灯亮不亮。一看,经常亮着灯。我一般都是1点来钟醒来一次,我一打电话催他,他总是说再干会儿再干会儿。”段副院长说起笪良龙这股子劲头,心都有些疼。
笪良龙骨子里那种精神,来自于对国家、对民族、对潜艇部队的责任担当,表现在具体工作中,他给大家留下的印象是“急躁”和“较真儿”。
年轻气盛的他曾因研究方向的选择和领导之间有过顶撞,也曾因学术问题与导师、主管领导争论到面红耳赤甚至暴跳如雷。但是,段治辰副院长却说:
“年轻气盛看怎么说了,至少笪良龙的初衷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我觉得年轻人需要有这种闯劲。过去我们的军队,二十几岁当军团长的不都有嘛。凭什么不能让年轻人出头啊。”
笪良龙除了年轻气盛,他还只有“一根筋”。
“他是搞科学,搞科研的人,他一根筋,他不会搞关系。就是说他只讲科学不讲关系,不会讲关系,他不是不想讲,是不会讲,我这么多年在位,他没到我家来一次,但是现在我退休了每年春节他都来,我很感动。”
笪良龙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如此殊荣并没有冲昏他的头脑。他参加完北京的表彰大会一回到青岛,就召集中心全体同志开会,如同十年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时一样。
笪良龙当时十分清醒:“二等奖不是顶峰,它只是一个开始!”如今,同样,一等奖远不是他科研的尽头,它只是一个开始!
忠孝两全的军人楷模
“他是我最优秀的学生。”笪良龙的导师胡均川每次谈到笪良龙,打心眼里冒着高兴和自豪。
胡均川眼中的笪良龙,不仅仅是学术上优秀,在为人方面,也是值得他这个导师骄傲的。
笪良龙父亲去世得早,使他更加珍视“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恩情。每年正月初一,笪良龙第一个去拜年的就是自己的导师。
“一般都是八点来钟。不管晚上睡得有多晚,他第一个到我家里来看我,年年这样。这个,我是很感激的。一直这样,我心里挺温暖的。”
笪良龙自己也说,自己大年初一只去两户人家拜年,第一个是导师,第二个是一位已经退休的老领导。年年如此。笪良龙的岳父有两个女儿,没有儿子,笪良龙贴心地承担了儿子的一切职责。岳母去世以后,笪良龙每年过年回老家,没有听从岳父的安排,坚持过完年三十再走。
笪良龙虽然忙得不可开交,但是家人的生日,他一个也不落地记得清清楚楚。每年岳父生日那天,他只要没有出差到外地去,总会安排一桌饭,专门请岳父。
“笪良龙每周末必须到岳父那里去。特别是他岳母去世之后的一段时间,他非常细致地照顾岳父,抽空专程陪老人去郊区散心。很有人情味。”
而在自己的安徽老家,笪良龙同样照顾周全。
大哥得脑瘤,先后两次大手术,笪良龙每次全力以赴。
第一次手术费用要6万。那时笪良龙刚结婚,6万对于年轻的他来说是个天文数字。他和二哥商量,每人3万。笪良龙拿上钱就心急火燎地坐飞机赶回家,守在大哥床前。
第二次手术,正逢笪良龙在三亚参加演习,回不去。笪良龙给二哥打电话,需要多少钱,先想办法垫上,回头他来还。
病愈后的大哥逢人必说,幸亏有这个弟弟。笪良龙却说,幸亏有个好大哥。
笪良龙说:“父亲去世时,我才一岁。家里太穷,我吃饭,大哥就没得吃。盛稀饭,大哥把稠的给我,稀的他留给自己……
“没吃的,还干重活,他很矮,全是饿的、累的。他有难,我要是不管,我还叫人吗?”
不错,做人要厚道,这是笪良龙做人朴素而高贵的准则。
大哥两次动手术,笪良龙和所有的亲戚都打招呼了,在母亲面前瞒得滴水不漏,只怕她知道了操心。
当年岗位津贴一个月5000块钱,笪良龙全拿回去给母亲了。空调、彩电、房子,什么都给她买。
“她容易吗?父亲去世后,她一个女人带着几个孩子,日子不好过呀!她为我要过饭,还挨过别人欺负……
“不是我有多高尚,这做人要厚道!连父母都不孝敬的人,你别指望他对国家有多少感情!连手足兄弟都不顾的人,你能指望他在关键时刻照顾别人?”
笪良龙的道德准则就好比他的科研态度,朴实无华,但却无懈可击。
睿智尚武的一派宗师
“能不能拼命?”
学生过武宏来到潜艇学院参加水声数据中心博士后流动站的招生面试,笪良龙提的第一个问题就让他不知所措。
笪良龙自己出身农村,父亲去世得早,家庭条件不好,他打小就能吃苦,肯吃苦。在笪良龙的意识中,能考上硕士、博士的,智商都不成问题,只要能拼命,缺什么都能补回来。
这不仅是他对学生的要求,也是他从安徽农村一步步走来得出的实践结论。
“作战的需要就是对军队科技工作者发出的呼唤。作为培养潜艇指挥人才的军校,绝不能成为战斗力提升的洼地!”这是笪良龙的座右铭。也正是这样,让笪良龙决意为提高潜艇战斗力不懈努力。
“他对我们要求非常严格,对整个团队要求非常严格,对自身要求也非常严格。”
读博,是笪良龙多年的梦想。
1999年5月,笪良龙与中国工程院杨士莪院士约好,准备去哈尔滨参加博士入学考试。临上飞机前半小时,都已经检票了,突然,笪良龙的手机响了。学院来电话通知他立即赶去北京参加某科研工程的立项汇报。笪良龙很清楚,该磺工程是海军战场建设的重大举措,是现实军事斗争准备的迫切需要,不能因为个人的前途而影响了部队战斗力建设。他没有丝毫的犹豫,马上退票,毅然改乘去北京的飞机。弄的杨院士左等右等都不来,以为出了什么事。
为此事,当时学院领导多次打电话向杨院士解释道歉。
后来2003年,又联系杨院士,准备去读博。结果到了考试前一天,临时通知他到三亚去参加演习保障,结果又没去成。这就成了笪良龙的一个心病。
“导师的科研的思维,对我的启发非常大。我曾经问他,水声的科研往这么多方向发展,你为什么能想得那么细?你是怎么想的?导师说,其实只要有一个强烈的服务部队的意识,站在部队的角度上,考虑部队使用的方便,就可以想到我们研究的方向。”
笪良龙的教育理念从来都很朴实,他也在不断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为学生和同事们做表率。
有一次,笪良龙在坐飞机的时候看到窗外的云,当时就在那儿想,能不能把海里的各种物理场表现得像坐在飞机里看外面的云那样直观?
还有一次,笪良龙在喝水,几滴水掉在门口的沙土上,很快就渗透进去了,当时他就在考虑,潜艇渗透水雷群,是不是也有一个优化的过程?
诸如此类,笪良龙用他似乎永不疲倦的心,紧紧地贴着潜艇部队的实战需求。
博士张林,在读笪良龙的硕士期间,一边跟班修课,一边参与笪良龙的课题研究,感觉自己是整个单位最忙碌的人。然而,当他发现自己的导师除了日常工作之外,还定期去图书馆、书城买书,能够几乎实时地跟踪国际上最前沿的科研动向时,他惭愧了。
其实笪良龙不仅在学术上出类拔萃,在对团队人才的培养方面,同样堪称一派宗师。
“我的责任,除了我的科研成果,还有一个就是一定要培养一个至少在国内一流的团队。”
一个团队,必须有一个核心,这个核心就是笪良龙。而一个团队的发展,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可行的整体方向。在整体的方向上,每个人的方向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团队整体的方向,这才能够推动团队和个人协调发展,同步发展。因而在个人发展方向的确立上,笪良龙就像一个工程设计师,谁负责哪个方向,最终实现什么样的目标,达到什么样的效果,笪良龙都一一考量。
“这个目标定在什么层次合适呢,不能达不到,这是错误的。但如果定得太低,也不利于个人发展。我给他们定的这些目标,使使劲,能够上。你不是够不上,你使使劲就能够上。这样大家就有压力了。而且事实证明,我这些目标是每一个人都能够上的。”
水声专家笪良龙:打造中国潜艇战力“倍增器”
来源|解放军画报
笪良龙(前排中)跟随潜艇参加远航调研归来(解放军画报图片)
潜艇,人称“水下蛟龙”,现代战争的“宠儿”。
在海军潜艇学院,有一位专门与“水下蛟龙”打交道的专家。由他开创的海洋环境军事应用学科和研制开发的潜艇水声环境信息决策支持系统,已成为我海军潜艇水下作战的“倍增器”,并使我国海洋水声环境研究与应用跻身国际先进行列。同时,由他负责组织实施的多项国家和军队重点科研项目成果分别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军队科技进步奖5项,发明专利2项。2010年,中央军委为他荣记一等功。
他,就是全军优秀共产党员、44岁的笪良龙教授。
10多年前,一些发达国家把水声环境技术应用于海战场,并把“环境效应技术”列为未来海上作战关键技术;而当时的中国,在这方面还是一片空白。从那时起,笪良龙就想闯出新路。
没有自己的实验室,笪良龙就报名参加了由中国科学院、中国船舶总公司和海军3家组织的国家“九五”某重点研究项目的实地考察。这次行动,几乎集中了我国水声界和海洋界的全部知名科学家和研究人员,以及很多先进的仪器设备。
在海上的两个多月里,他来回穿梭于专家、器材、现场和资料之间,寻找一切机会请教,不停地在观察、记录。笔记越来越厚重,操作越来越熟练,人越来越黑瘦。
3个月后,笪良龙作为军方代表向项目组提交了一份学术报告。正是这份报告,确立了潜艇学院水下作战环境研究在军内外的地位。
笪良龙乘胜追击。为了开发第一个声传播模型,笪良龙就连除夕和正月初一都呆在机房。当时的486计算机运算速度慢,他整夜守候着。最艰苦的时候,笪良龙趴在键盘上吐了两次,桌上全是又苦又涩的胆汁。
几年后,笪良龙完成了10个适合于各种海洋环境的传播和探测模型并做成产品装备部队,中国潜艇人从此有了属于自己的水下“沙盘”!
在海洋中,声呐就如同潜艇的“耳朵”。潜艇依靠它发现并识别目标。声呐作用距离的远近,是决胜海战场的关键。
笪良龙发起了新的“冲锋”。这是一个更为艰深的领域,笪良龙不仅要面对每天更新的海量测量数据,还要逐一攻克涉及海洋声学、信息工程技术、装备技术和潜艇战术等6大系统的难题。同时,笪良龙的科研团队也要完成由学术研究向一线部队提供信息保障的角色转换。
在压力面前,笪良龙没有退缩。他几乎寸步不离地铆在实验室里,推导公式、测算数据,困了就在地板上睡一会,饿了就吃几个粽子和鸡蛋。即使是睡觉,他也在身边放着纸和笔,一有灵感就随时记下来。笪良龙在实验室里玩命地工作,平均每天只睡不到5个小时。
由于长时间透支体力,笪良龙面色苍白,肝脏和肠胃功能受损,并患上了痛风,关节变形,走起路来十分疼痛,长年累月都是边吃药边工作。
经过10年的不懈奋斗,笪良龙攻克了一系列难题,成功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水声环境信息决策支持系统,在国内率先提出海洋中尺度现象对潜艇战与反潜战影响的思想,并形成了一系列的作战原则,推动了国内军事海洋学的研究。
—END— 信息来源:综合自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军民融合联合实验室;安徽卫视;人民网军事频道;解放军画报 陈德潮 刘剑 王松岐 复制转载请标注并保留信息来源:海洋知圈编排
原创文章,作者:董 宝山,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boke.6ke.com.cn/?p=18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