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典籍繁多,三坟五典,九丘八荒,浩如烟海。这里面要说最有资格算是圣贤书的,那必然是四书五经,当了五百多年的国家通用教材,比我国任何一版教科书的年头都长,再往大了说,古今中外都是少有的。大明大清,读书人要说没看过这个,那叫扯淡。
到了1905年,大清国废除科举,不再考这个了,四书五经才不算是教材,而且在之后的几十年,乃至上百年时间里都被嗤之以鼻,成了中国落后的替罪羊。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鲁迅先生教育年轻人要多读外国书,少读乃至不读中国书,四书五经基本上被踩到泥里去了,有点儿一文不值的感觉。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末,到了二十一世纪,四书五经的身份又变了,虽然没有回到教材,也不对,教材里倒是有选编,不过很少。但是它们又成了中国文化经典,又抖起来了。社会上掀起读经热,三五岁的小孩,甭管懂不懂,也都捧着一本书,跟着似懂非懂的先生,好像很认真地朗诵。与此同时,对读经热和国学热的质疑也跟着就来了。现在对于这些圣贤书的评价基本上走两个极端,捧的把它捧上天,真有回到大清之势;贬的拿起“五四”批判的武器,向着圣贤书掷出投枪,一个个全都是鲁迅的范儿。
那么对这东西应该怎么看,说实话在下也是才疏学浅,人微言轻,我说给出结论,有点太过于狂妄,我也就是说说我的观点而已,这个谁都能说。
先得说说我对儒家文化的认识。好多人说中国人没有宗教观念,有事去庙里烧香拜菩萨,给菩萨许愿,真实现自己的愿望,再去还愿。这就完全是跟神灵做买卖的状态,先开个价,买卖做成了去付费。人们对于庙宇的评价,就一个标准:灵不灵。当然,这个主要是佛教和道教,基督教大规模进入中国比较晚,还没人到教堂里跟上帝许愿,评价教堂灵不灵的。不过大清国那会儿有好多吃教的,当时外国传教士要在中国传教,招收信徒。一开始没人来,传教士不得不开出条件,加入教会,管吃管喝还发钱。于是就有了专业吃教的,根本不知道教堂、上帝是怎么回事,反正有吃有喝有零钱花,神父让干什么就干什么,跟着祈祷、洗礼、忏悔,什么都干。可是他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干这些,就知道神父让干就干,干了就有饭吃,然后每个月到时候就领钱,完全拿这个当个工作做,也没有宗教意识。
要从这个角度来说,说中国人没有宗教意识也没错。但是我看了一些关于宗教的解释,宗教归根结蒂是一种信仰,是塑造人们思想的。那么在中国,起到这个作用的是儒家,所以外国人也有管儒家思想叫做儒教的。宗教就是不需要制度管理和暴力机关就能规范人们行为的思想力量。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可以,儒家也可以。几千年来,就算是没有念过书,不识字的文盲,他的是非观和价值观也能看出儒家思想的影响,比如敬重忠臣孝子,佩服为民请命的英雄,这就说明儒家就是中国人的宗教。而且最令人骄傲的是,儒家可以说是世界上唯一不依靠鬼神等超自然的力量来实现自己教义的宗教性质的思想。他靠是的一个叫做“名”的东西,告诉人们,你们肯定会死,死了就完了,没有天堂和地狱,没有轮回,“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是你要争取留给后世一个好名声,“赢得生前身后名”。就为了这个“名”,就能让多少人舍生取义,殒身不恤。这是多么强大的思想力量,这样的思想力量保证了中华文脉历经数千年而不断,这能说它是垃圾吗?
而且现在我们看儒家的思想,很多都和我们的现代文明非常合拍,一点儿都不过时。十九大开幕那天,我写过一篇关于《礼记·礼运》和十九大报告的,就说过这个事情。马上要开的这个“四书”系列还要接着说,后面您再看。
那可能有人就要说了,既然儒家思想这么厉害,那就按照大清国那样,把这个当作标准教材就得了,接着奉为圭臬。那么中国近代以来的落后是怎么回事?
后面我就要说这个,思想这个东西,他提出的就是一种理念,一种形而上的,我们称为“道”的东西。而我们平时的一些技术能力,方式方法这些应该属于“术”的范畴。术是应用的,道是指导应用的,不可能太具体。所以还是要把圣贤的“道”演化成应用的“术”,应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道是不变的,术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更新换代的。先贤也是人,不可能预见出现在的发展状态,所以需要后人根据自己的所处的时代做灵活的运用。也就是说,先贤的思想是纲,你不能拿它当说明书使,那样就僵化了,等于人为地阻碍社会的发展,你不落伍谁落伍。而且,这里面还有帝王心术的东西,就是为了巩固统治的需要,故意歪嘴和尚念外经,强加曲解,把圣贤书弄拧了,为了个人的私欲,有意阻碍社会进步,这个锅可轮不到圣贤来背。
“四书”这个专题,我说的重点当然是《论语》和《孟子》,《中庸》和《大学》其实是两篇文章,内容原没有《论》《孟》多。《论语》我不打算一句一句地解读,我的水平也达不到,我主要是找一些我感触比较深的句子重点说说。《孟子》说的面更大一些,它的故事性也更强。反正是看着说吧,各位要是觉得还不错,有人看,我就说下去。要是真没人看,说十几段都惨淡经营,可能我就让这个专题中道崩殂了,咱们再开别的题目。至于“五经”,感觉我还得再多学学才敢说,看以后有没有机会吧。
原创文章,作者:dongshuai,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boke.6ke.com.cn/?p=19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