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长江段美成啥样?360°全景镜头带你去打卡

6300公里的长江,横贯安徽416公里,被称之为八百里皖江。跟许多沿江城市老百姓一样,马鞍山人,有很深的滨江情结。

 

曾经“一马拉城”的城市,为共和国打响了“钢铁大会战”。如今,为了保护母亲河的碧水长流,马鞍山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为长江治理提出的“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这一重要导向和理念,一场围绕长江东岸生态治理的“三大一强”攻坚战风起云涌。

 

在这场“长江保卫战”中,马鞍山在薛家洼治理、渔民退捕转产、二污厂增标扩建等攻坚行动中一马当先,为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的美丽长江(马鞍山)经济带留下了宝贵的“马鞍山样板”。

 

今起,本网推出《一江碧水何以来?》原创系列报道,记者兵分多路深入马鞍山长江段一线,探寻、记录这座城市在新时代的航道上,绘就“一张蓝图干到底”的新气象、新作为、新经验。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一千多年前,万里长江东流至马鞍山境内,折为北上,一气冲开天门山,壮阔之势让诗人李白在此留下千古名句。

 

如今,行驶在新时代的航道上,马鞍山正凝心聚力打造长江“最美岸线”,守护一江碧水,让沿江生态万象回春。

 

初冬时节,马鞍山长达23公里的长江东岸岸线美成啥样?今天,本网记者用360°全景镜头,带你领略这座城市滨江风景线的魅力。

 

被“绿被子”覆盖的薛家洼长江生态游园,有“氧吧”之称的滨江生态湿地杨树林防护林,“长江三大名矶”之一的采石矶风景区……无人机空中俯拍镜头下的马鞍山长江东岸,一幅生态优美、整体协调的滨江蓝图徐徐展开。

全景

11月21日傍晚,薛家洼长江生态游园。61岁的于志勇伫立在观景台边,江边郁郁葱葱,风景如画。

 

举目远眺江心,他深情朗诵着马鞍山诗人欧震的诗篇《长江》,“如果大地是一把琴,那么长江就是其中的一根弦,在天空的怀抱里,它一直不知疲倦地鸣响……”

 

今年晚秋,这位马鞍山市朗诵演讲学会成员将更多诗歌献给了薛家洼。漫步在新建成的沿江步道、观江平台、码头堤岸,于志勇时常眼角泛起泪花,“薛家洼在短时间内换新颜,变得这么美,我真为家乡的变化感到骄傲。”

 

与薛家洼长江生态游园紧挨的滨江生态湿地杨树林防护林,景色同样惹人醉。整齐的杨树矗立在江边湿地,像站岗的哨兵。江风轻拂枝叶,表达着母亲河对树的情意。

 

“今年以来,马鞍山雨山区重点开展长江东岸环境整治,重点打造滨江生态湿地公园项目。”据马鞍山长江办相关负责人介绍,防护林建于上世纪90年代,由于长江江水汛期涨落,也没有入林便道,杨树林鲜有人至,有绿色“氧吧”的称号。

 

“今年,项目组在杨树林设置了三个入园口,10处观景平台,水系、栈道、园路同时开通。市民又多了一处观江亲江的好去处。”该负责人称,滨江生态公园湿地公园项目完工后,与南侧江边的采石矶风景区浑然一体。举目远眺,滔滔江水与这道绿色岸线通向远方。

 

沿着马鞍山长江东岸的沿江大道一路向南,路过滨江文化公园,渔民老李便看到了自己的新家——滨江花园安置区。今年5月,他和家人在薛家洼渔港结束了“水上漂”的生活,与11000余名“末代渔民”上了岸。

 

不过,告别简易房、小木屋,住进舒心房的老李有了从未有过的安全感。第一晚,他睡到了自然醒。

 

这套近百平米的三室一厅新房,一扫老李在渔船拆解时的不舍,让他的心情敞亮起来。“这是客厅,那是卧室,客人来了就住客卧。”老李说,每当有亲友来看望,他总拉着他们一通介绍。“我打算把厕所装成干湿分离的,淋浴间里装上浴霸和花洒。今年冬天,再不用哆嗦着拿沾湿的毛巾擦身了。”

 

老李感慨,政府给的安置补偿政策真好,“这样的安居房,让我们渔民住得安心。真想不到,只要自掏几万元,就住上这么大的房子。”


记者走访了解到,滨江花园安置区有数十栋安置性住房,整片区域镶嵌在滨江文化公园和采石矶风景区之间,周边山峦叠翠,江水浩荡,生机盎然。无人机俯拍的全景镜头下,一栋栋新房像一个个忠诚的卫兵,守卫者渔民们的新家。这片城市生活融入区与沿江风光展示区、湿地生态涵养区完美融合,形成了人文、自然开合有度的滨江风景线。

 

从滨江复绿到渔民上岸,长达23公里的马鞍山长江东岸经过精心雕琢,完成蝶变,新的画卷徐徐展开:居民从退避三舍,到亲江近水;环境从“规划图”到“实景图”,本网记者360°全景镜头下万象回春的“生态客厅”,正是马鞍山市委市政府还江于民的承诺。

 

打响“长江保卫战”,马鞍山一马当先。马鞍山长江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马鞍山市筑牢“1公里生态修复样板区、5公里产城一体示范区、15公里城乡融合先行区”三道防线,在长江岸线堤岸整治、村容环境整治等方面下足力气。

 

马鞍山制定出台了《马鞍山长江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东岸综合整治规划方案》,紧紧围绕“沿江风光展示区、湿地生态涵养区、城市生活融入区”的定位,以塑造良好的沿江生态景观为核心,运用大地景观手法,融入城市人文记忆,因地制宜展现本土特色,进一步优化沿江产业布局,打造一个生态自然、开合有度、文韵深厚的滨江绿色风景线。 (记者 吴洋 顾继月 刘玉才 张旭 严鹏)

 

本文来自,经授权后发布,本文观点不代表老铁博客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