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需要分为生物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一般来说,退休就意味着人的身体在慢慢衰老,对衣、食、住、行等物质方面的需求在减少,性欲也有所减弱,但在社会性需要或者心理需要方面却相对增强。主要体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老有所归

作为一个社会性的存在,人都有归属的需要,这是由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证实的。老年人退休后,由社会角色转为家庭角色,这种落差不可避免地要引起老年人的失落感,因此,他们内心深处的归属感会很强烈,他们希望回归到一个充满理解和爱的家,使他们失落无助的心得到安慰、体恤和支持。另外,老年人落叶归根的心理也很强烈,很多年轻时在他乡奋斗的老人,退休后都想回归故里,安享晚年。

2.老有所养

时间不经意间偷走了老年人的年华,偷走了老年人的体力和精力,加重了老年人人对晚景的顾虑,特别是退休后没有退休金或是没有保障的老年人,他们都希望子女能够尽孝心行赡养之责,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

3.老有所学

许多老年人有着强烈的求知欲,退休后,他们积极去学电脑,学英语,继续充电,使自己能够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做到活到老,学到老,从知识中获得快乐和满足。

据调查我国老年人仍在工作的占20%~60%。包括在原单位或就聘其他单位继续工作、做社会公益性工作、个体劳动和其他等。程志华等人的研究表明,低龄退休老年人(平均61.2岁)再就业者比未再就业者的心理健康和自评健康明显好些,其对社会生活、家庭生活、经济收入、自我生活感受和整个生活感受都优于未再就业者。孟家眉等人调查了北京市散居老人的贡献,包全日或部分时间社会劳动、参加社会服务性或学术活动以及家务劳动,分析不同贡献和老人生活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参与贡献的老人在经济收入、心理健康、生活满意、家庭及社会支等方面均优于未作贡献者。

据1993年4月报载,我国已有老年学校5 000余所,参加学员47万。实践表明,老年人参加老年学校,不但能增长知识,促进与同龄人的交往,而且可以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水平。李淑然等人研究了老年大学学员入学前后心理状况的变化,入学后他们各种不良心理状态均有明显改善,其中以生活单调、孤独、不受尊重、前途悲观、抑郁、焦虑等情绪改善最为明显。

4.老有所为

很多的老人,在退休后依旧精力旺盛,有着发挥余热,奉献社会的强烈愿望,在社区里、在街道旁,我们都可以看到老年人矫健的身姿,他们能从所选择的第二职业中发现自身价值,从中感受到幸福和快乐,以满足自己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祖国的繁荣和富强,为祖国的下一代的强壮,奉献最后一份力量的愿望和心理需求。

5.老有所乐

孤独和寂寞是大多数老人退休后的心境,也是老年人最害怕面对的,因此他们就有消除孤独、追求快乐的需求。比如重新拿起自己的画笔,用心去描绘已经走过的路、正在走的路和将要走的路,从中体会到创作的快乐;背上行囊,去美丽的西湖,去神秘的丽江,去布达拉宫,在祖国的青山绿水中体验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老年人有很多时间从事消遣、娱乐和其他爱好活动。据报道,老年人最常进行的消闲活动是看电视、阅读书报、下棋玩牌、种花草等。郭晋武研究了老年人闲暇活动与健康的关系,结果表明,老年人经常从事的闲暇活动是生活必需活动(如干家务),娱乐性活动是看电视以及健身性活动(如散步)。从事闲暇活动的男性老人显著多于女性老人,年轻老人显著多于年老老人。从事闲暇活动和生活满意度、抑郁症状等心理健康指标有关,而与身体健康关系不明显。还有报道表明,从事喜欢的消闲活动可促进老人的自觉幸福度。消闲活动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是有促进作用的。只有整天无所事事,自寻烦恼才是对心理健康的最大伤害。

6.老有所爱

追求爱情、享受性爱是老年人的需求和权利,应该得到社会和家人的谅解和支持。特别是丧偶或是独身老人,在踏入自己人生第二春的时候,给自己的晚年找个贴心的老伴是晚年幸福的需要,是晚年健康的需要,更是心理的需要。老年人不要为世俗所羁绊,应大胆地追求自己的黄昏恋,让自己的黄昏再次绽放光彩。

7.老有所敬

老年人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为家庭为子女为社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有享受后辈和社会尊敬和关爱的需求。

更多内容:北京公办养老院

原创文章,作者:dongshuai,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boke.6ke.com.cn/?p=4179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