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快递”这个词,你可知,古代有没有快递?从什么时候兴起的?那时候的快递是怎么管理的?又有哪些行规?
看见了吧,快递可不是现代人的新发明,人家从古代就有,而且还是“生鲜宅配”!这首诗写的是唐代的快递,只不过那时候的快递不叫快递,叫“加急”、“急件”、“邮件”等,而且快递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
刚才我们说到了,快递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在殷墟甲骨文中可以得到证实,早在商朝就已经有近似于快递的“阳传”制度,而且规定了“虽道有难,而不时必达”的要求。根据后来出土的《周礼·秋官》记载,当时主管邮驿、物流的官员叫“行夫”,因为那时候交通工具还不是很发达,所以传递邮件的方式是“步传”,就是依靠人工一步步走路来传递,他们管这个过程叫“徒遽(jù,急忙、匆忙的意思)”,走路的人叫“健步”。
再往后,“健步”就慢慢演变成了“轻足”、“邮人”、“驿足”、“递夫”、“驿夫”等。
看电视的时候,经常会有这么一幕:一个骑马的士兵,急忙火燎地从马上跳下来,一边跑嘴里一边喊:“报……三百里加急……”,递送的往往都是些很紧急的军情或军令。所以,用马送快递就是古代的传递方式之一,这叫“马递”;其他的还有上面提到的徒步走,叫“徒遽”;还有人赶着马、马拉着车三者组合在一起的快递方式叫“传递”,而且这种车还是快递专用车,叫“传车”。
汉代继承了秦代的做法,在“五里一邮,十里一亭”的基础上又在交通要道上隔30里建一“置”,称为“驿”。秦汉时期“步递”一般都是短途,平均每个小时要走5里(2.5km),这是对普通邮件的要求,当天送完。如果用传车,一般每天要行70里(35km),最多每天可行两三百里。骑马的话,对速度的要求是“日行四百里(200km)”,即古人所称的“至速”,这是当时的速度极限了。到了隋唐时期,也就是文章开篇给杨贵妃送荔枝的时候,官方对邮件传递的速度有了更细致的要求,即:传马日走4驿,乘马日走6驿,按每30里一驿算,日走120里至180里。如果是急件,要求日驰10驿,相当于跑300里。更急的,如赦书、军情、军令等,则日行500里,约16驿。由于古代快递多为政令、军务一类,所以,如果快递变成慢递,没在规定的时间内到达,往往都是要杀头的。
咱们开篇就说了,今天聊的是古代的快递如何管理,这着装也是管理的一方面。如今我们常见的顺丰快递和京东快递都是红灰相间的工作服;德邦快递是黄灰相间的;邮政快递是墨绿色的……工作服不仅能规范员工行为而且还能创造独特的企业文化。秦代的时候,投递员的衣服配色上黑色居多,上等的投递员着装都是黑色。到了汉代,快递员的衣服一改先前的黑色为红色,头裹绛红头巾、膀戴绛红套袖,神采飞扬,每每春夏秋冬换季的时候朝廷都会统一发放“工作服”。这种文化一直延续至今。
因为古代快递大多为政令、军务等,所以古代对邮件的保密性要求很高。《唐律》中也有“诸漏泄大事应密者,绞”的记载。为了预防中途泄密,被人拆看或伪造,古代采取了不少特殊的手段。
防止泄密最重要的手段是密封。在秦代,文书都是写在竹简上的,所以传递之前都会将邮件捆扎妥当。在结绳处使用封泥,并盖上相关印玺,以防私拆。封泥不仅有保密的作用,而且还有等级的区别。一般最高五封,最低三封。封泥越多,表明邮件越重要,所用的速递工具就越要求速度。
到了汉代,封装工具和手段更加丰富,外封套有函、箧、囊等,根据物件的形状、大小,分别装入不同的包装袋中,最后也都要用绳子扎好、封泥封好。
宋代,邮件保密制度和技术更为完善和进步,出现了“字验”、“数递”、“色递”、“字递”、“物递”等多种先进的保密手法。
到了清代,在速递奏折一类的重要邮件时,还有专用的封装程序,使用“封桶”、“报匣”、“夹板”等封套,外人是绝对看不到的。
魏晋时期,中国出现了第一部专门的邮政法规,即魏国由陈群等人制定的《邮驿令》,这在中国邮政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快递行业在我国的历史相当久远了。我们上面提到的,不管是称呼、速度、还是着装、法规等,都印证了那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俗语,如果没有这些条条框框制约着、巩固着古代的快递行业,那么这个行业也必然不会有今日的繁华,就更不会有“双十一”、“双十二”的狂欢了。
本文来自,经授权后发布,本文观点不代表老铁博客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