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工具型软件都很赚到钱?背后原因大揭秘

关于商业,其背后绕不开是“成本”和“利润”,我们日常所用的软件也遵循着这样的道理,除去一部分是完全免费外,大部分的软件的背后其实也有着其商业的目的,不过对于一些“工具型”软件而言,变现难题就像是它们先天的缺陷一样,影响着产品的生死。为何工具型软件变现如此之困难,我们又该如何去做工具型软件的变现呢?

 

所谓工具型软件,其存在的目的往往都是针对一个具体明确的需求而存在。它最核心的功能就是尽可能快速直接地解决用户的某一需求。

 

工具型软件存在的价值也决定了它具有的一些特性,那就是唯一性,一旦某一款在一个领域占得先机,凭借这一先发优势、良好的运营和用户体验往往能让软件获取海量的用户,其他的工具软件如果没有在核心功能上进行突破,很难得到用户的转向支持。

 

目前市面上的工具型软件琳琅满目,常见的分类有系统层面、生活娱乐、学习效率、专业性工具类等等,我们熟知的支付宝、微信、墨迹天气、搜狗输入法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日常使用非常频繁的工具型软件。

 

对于工具型软件来说获取用户容易,但是想要留住用户却不太容易,大多数用户对工具型软件的认识就是:用完就走,这显然不符合软件厂商的期望,这种“短平快”的使用需求使得厂商在软件商业化的道路上困难重重,最终会因为没有稳定的收入而倒闭。

 

这并不是某一款产品面临的问题,而是工具型软件天然的产品属性决定了它的发展困境,工具软件作为解决用户特定需求的一种工具,不同的工具类别也决定了用户类型的不同,办公人员有办公人员的需求,商业人士有商业人士的需求,这些不同的需求造成了工具的切入点也不同,这样软件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是,用户群体总是有瓶颈的,而且他们也无法通过社交进行有效地拓展。

 

上文提到,一款工具型软件在进入市场往往具有唯一性,这种唯一性指的是工具本身提供的服务的唯一性。但对于软件来说,它却是可以替代的,相比一般的软件来说,工具型软件的开发难度较低,一旦市场上发掘到某种需求,在先驱者出现后往往会有大量的可替代性软件迅速跟入,这种情况下,工具型软件始终处于被动的局面,因为用户有数不清的软件可以代替它。

 

“用完就走”的问题更是工具型软件难以克服的产品缺陷,想要留住用户就不得不多开一些外延功能,但这有时候又会对原有的工具属性造成一定的冲击,模糊产品的定位,用户可能会因此而感到反感。这种尴尬的局面使得厂商始终没办法产生大规模的产品附加价值。

 

工具型软件所有的尝试除了为用户提供服务,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是为了商业化而做出的努力。我们从最近在准备上市的墨迹天气的变化可见一斑,软件从早期提供天气服务到现在加入拟人形象的穿衣助手、时景天气图片社区等板块,其目的都是为了摘掉“工具”的帽子,尽可能多地让用户多尝试一些其他的服务。我们甚至在墨迹天气尚可以看到“打车”“外卖”等周边服务,墨迹天气的思路是,利用预报天气的场景,判断用户在这个场景之下可能的需求,例如当天气可能要下雨时,那么用户可能就需要选择打车或者叫外卖。

 

另一个事实是,广告收入占到了墨迹天气收入98%的比重,就目前而言,广告收入依然是墨迹天气的主要收入来源。除去广告之外的变现行为,很难得到用户广泛地支持,换句话说,广告是最简单但也是最粗暴的变现行为,因为它可以快速地给软件带来收入,却也直接地伤害用户的体验。

 

无论是我们常用的支付宝还是上面提到的墨迹天气,所有的工具型软件应当都有不伤害用户体验的出路,只不过这个前提条件是产品有足够吸引力,在某一领域拥有足够的话语权,这样才能在产品变现拥有更多的渠道,而不仅仅是局限在广告营收上。像墨迹天气不仅在天气硬件上做出尝试,在企业市场上也有所布局,通过和一些企业之间的合作,进一步挖掘天气内容的价值,这也是墨迹天气发展到现阶段才能做到的事情。

 

而另一个工具型软件迅雷,则选择在增值服务商下文章,在掌握市场上绝大部分的份额后,迅雷在软件增值服务上的用户数量达到了500万,这对于多年前的迅雷来说是想象不到的成绩。

 

综合来看,变现难题是工具型软件一时间难以解决的,它可能是产品一直到失败后都未能解决的问题,开发商能做的仍然是基于产品不断地去打磨,为产品积累足够的口碑,在这个基础之上才有足够的“底气”去谈变现的问题。

源码街


 

本文来自,经授权后发布,本文观点不代表老铁博客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