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非病句:单看这一句,以通常的眼光来看有点啰嗦。但是,当你看完全文就可以理解了它非病句。
2、文章的主题:这篇文章是《秋夜》,文的主题是描写高怪寒冷的夜里的枣树。夜晚光线不好,发现一棵枣树又发现一棵枣树,从逻辑上看是合情合理的。枣树是本文重点,所以文章开头也由枣树展开。
3、深层含义:文中的枣树含义是什么?一是,一棵枣树指作者自己;二是另一棵枣树指和自己有一样目标的人。所以在鲁迅看来,两棵枣树是有区别的。
4、时代不同:现代人单看这句确有病句的嫌疑。想象当时的社会,鲁迅这篇文是写给谁看的。当然是看懂他文的人,尤其是和鲁迅有同样思想的人。
所以说,“明白人”都能看懂这句话。他们不仅不会把它看成病句,反而看成妙句。这大概也是它变成名句的原因吧。
网友二:
就这个句子来说,由于是秋夜时分,看出去两株树是正常的,而后写“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可以理解为作者出去仔细看后得出的结论,但更可能是作者平时白天就知道是枣树,这种无论是在空间和时间上得出两株枣树的这个结论,均衬托出秋夜这个时间节点。
而且枣树可以说全文的核心,这种故意重复的修辞格的运用,有一种电影中慢镜头的运用的意味,很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网友三:
作家迟子建说过,鲁迅的一生是雷电的一生,身后人必将风雨,不会是寂寞的。
这不,仅仅因为《秋夜》中开篇一句: 在我家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还有一棵也是枣树。“就弄成了名句,还是失误的大讨论来。
也许鲁迅先生,也只是在提笔写下”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却想不起是什么树来了,或是柳或是桃不太确定,回忆不起来了;或者苦楝树不认得,于是顺笔都写作枣树吧,反正也没人跑回自家后院去考证一番。(要知后世人如此纠结,先生必改了主意)
但若用心将《秋夜》多读了几遍,便觉得有好处来。人常说好文章文字是有张力的,那便是读者有不同的感受。常写作的,也明白写作讲究状态。
网友四:
“东边一颗大柳树,西边一颗大柳树,南边一颗大柳树,北边一颗大柳树。”这是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祝枝山,写的一首诗的前半段,读起来俗不可耐,但是看了这后半段后你可能会拍手叫绝。“任尔东西南北,千丝万缕,总系不得兰舟住。这边啼鹧鸪,那边唤杜宇,一声声“行不得也,哥哥!”一声声“不如归去!”
鲁迅,作为历史上一个十分正直的作家,他的笔就是枪,他说学医医不好中国人,而他的笔就是医治病入膏肓的国人思想。一棵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给人莫名的压抑感,这样更能体现出那个时代的黑暗。
网友五:
其实这句话是可以当段子看的,可以感觉到当时鲁迅写这篇文章的心情是多么的复杂!在鲁迅先生《秋夜》中“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还有哪些值得我们去品味呢?
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里,鲁迅弃医从文自然有他的道理。他的文章向来都是语言犀利,晦涩难懂,不得不说鲁迅要表达的思想比我们想的还要复杂。救人先救心,鲁迅先生不希望中国毁在那些愚昧无知的国人手里,所以他要把那些人“写”出来,让大家都知道这种愚昧无知的人到底有多可笑。
原创文章,作者:dongshuai,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boke.6ke.com.cn/?p=23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