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绘画史中,宋代小品画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其以独特的经营位置,精微的笔墨技巧,高雅的格调品味,以及丰富多样的绘画题材,成为中国美术史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小品画虽小,却能小中见大,咫尺之间,传达出中国
在中国绘画史中,宋代小品画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其以独特的经营位置,精微的笔墨技巧,高雅的格调品味,以及丰富多样的绘画题材,成为中国美术史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小品画虽小,却能小中见大,咫尺之间,传达出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和审美意趣,艺术表现力丝毫不亚于大幅绘画。它的兴盛,与宋代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背景密切相关,对后世绘画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今天,宋代小品画依然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其“朴素淡雅”的美学特征,“格物致知”的求真态度,亦对当下创作人文精神的回归有重要的启示。
宋代小景花鸟画■学术主持/撰文:刘建轩
“小景画”与“折枝花”类似,它既是宋代花鸟小品的一种绘画题材,也是一种构图方式,但在流传数量上远少于“折枝花”。“小景”一词始见于北宋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其中有两处关于“小景”的记载。一则是在“山水门”中所载:“高克明,京师人,仁宗朝为翰林待诏。工画山水,采撷诸家之美,参成一艺之精。团扇卧屏,尤长小景。但矜其巧密,殊乏飘逸之妙。”二则是在“花鸟门”中所载:“建阳僧惠崇,工画鹅、雁、鹭鸶,尤工小景。善为寒汀远渚,萧洒虚旷之象,人所难到也。”由此可见彼时“小景”并不是特指山水或花鸟,从语境上判断应该属于对一种绘画类型的描述。由于这种界定上的模糊性也令小景花鸟画常常呈现出一种介于山水画与花鸟画之间的形态。从花鸟画的角度来看,“小景画”的取景视野更为开阔,不同于“折枝花”聚焦于一花一叶的精细描绘。笔者在此选择了四幅典型的宋代小景花鸟画加以赏析,以期读者对此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01
宋 佚名 松涧山禽图 绢本设色25.3×25.3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松涧山禽图》,绢本,25.3×25.3cm,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本画无款,从绘画风格上看属于典型的南宋作品。这是一幅非常明显介于花鸟画与山水画之间的画作,与常见的折枝花卉相比,此类作品视角更为开阔,画面中所表现的景物更为丰富。由于此画中的飞禽描绘较为详尽,因此可将其归为花鸟画。画中描绘了四只灰喜鹊在山涧徘徊停栖的情景。喜鹊寓意吉祥,宋人非常喜欢以“四喜图”为题材进行创作。此图画法精湛,笔墨清健,渲染淡雅,与李唐早期风貌相近,是难得的小品佳作。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明四家之一的仇英曾临摹过此画,并流传至今。两相比较,仇英临本几可乱真,足见其用功之深。
02
宋 马远 梅石溪凫图 绢本设色26.7×28.6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梅石溪凫图》,绢本,26.7×28.6cm,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本画为马远所作,画中左下角的石璧上题有其名款。马远,南宋宫廷画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任光宗、宁宗两朝画院待诏。马远生于绘画世家,幼承家学,诸体皆善,山水尤精,构图多取边角之景,故有“马一角”之称。马远的绘画风格对南宋绘画影响巨大,后世将他与李唐、刘松年、夏圭并称“南宋四大家”。《梅石溪凫图》中描绘了林下水边一群野鸭嬉戏游曳的情景。作品中边角式的构图、树石遒劲的用笔都是马远经典的绘画语言。此画虽为小景,但所表现的意境却十分悠远,是宋人小品画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03
宋 佚名 寒塘凫侣图 绢本设色16.6×20.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寒塘凫侣图》,绢本,16.6×20.8cm,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本画无款,从其风格判断应属南宋早期画院作品。本幅《寒塘凫侣图》描绘了江南冬日之景,构图及画法都非常高明,狭小的尺幅上却表现了一幅中景画面。作者将池塘中游曳的野鸭画得比实际略大一些,这样做既明确了主体,同时可以描绘得更加充分,从而使整幅画看上去十分精致。此画无论是主题还是画法都有远绍惠崇之意,可视其为北宋画风的延续。
04
宋 张茂 双鸳鸯图 绢本设色24.4×18.3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双鸳鸯图》,绢本,24.4×18.3cm,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本画左下角署有“张茂”二字名款。张茂,南宋宫廷画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宋光宗时曾入画院供职。工山水花鸟,尤善小景,画风精巧细致。《双鸳鸯图》描绘了冬日江上鸳鸯在芦苇中游曳的情景。此画尺幅虽小却具寻丈之势,景物描绘简略以构图胜。画中用大面积的留白来表现辽阔的江面,不着一笔便让人感受到冬天寒冷的气息。
更多内容:济南少儿美术培训
原创文章,作者:dongshuai,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boke.6ke.com.cn/?p=37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