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听到初次欣赏交响乐的人问:“这一段讲的是什么?”“这双簧管独奏表示什么意思?”一曲终了,要他回想一下该曲的基本旋律时,他却什么都没记住。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们无意地把交响乐神秘化了,过多地强调交响乐的思想,而忽略了借以表达这些思想的音乐语言。
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一首曲子有时候只是一连串美妙旋律的组合,只传达给你一种情绪——喜悦的、忧伤的、平和的,至于为何而喜?为何而忧?却没说清。到了浪漫主义时期,标题音乐的出现,才使得音乐传达的情绪形象化了,如恋爱中的悲喜、绝望的挣扎、希冀的憧憬……才有了黎明、阳光,河流、大海、草原等的描绘,才有了戏剧性的冲突,才有了更进一步的社会意义和作用。
初次欣赏交响乐就去苦究音乐所表达的思想,这势必带来枯燥、困惑,劳而无功。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先了解交响音乐的一般常识,如乐队的组成,乐器的辨别,奏鸣曲中呈示部所呈示的主题等,有了这基础,就可以消除对交响乐所不必要的畏惧心理,以正常的心境去欣赏,记住主旋律,以便熟悉每首乐曲,这一点不难做到。对音乐本身没有一个大致了解,却空谈什么思想、含义等,岂不是无本之木?初听者往往望而却步的原因就在于此。
当然,熟悉音乐本身,只是欣赏的第一步,欣赏的真正目的在于作品的深刻内涵,这是更高层次的欣赏。学会把握作品所表达的情绪,是悲?是喜?是空冥一片?这是由熟悉音乐本身向理解作品内在思想的一个必要的过渡。严格来说,任何一部作品,古典主义也罢,浪漫主义也罢,现代派也罢,如果光从作品本身而言,人们只能欣赏到它所描绘的一种情景,它所渲染的一种情绪,却无法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特定思想。音乐是一个“空框结构”,比如说1+l=2就是一个空框结构,“1”可以是一个苹果,也可以是一只猫,是一切具有“1”的特性的东西,但如果说“1个苹果+1个苹果=2个苹果”,这就不是空框结构了,因为“1”已经具体到一个苹果了。音乐的空框结构表现为:任何欣赏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来补充听觉的感受,也就是把自己的特定情绪放在音乐意境这个空框之中。比如说,小提琴的抒情独奏,表现出一种喜悦情绪,可以将它理解为恋爱中的喜悦,也可以理解为回归大自然怀抱后的喜悦……而《命运交响曲》之所以被共同解释为一种与命运的搏斗,表现出贝多芬要扼住命运咽喉的精神,是由于作者对自己的作品作了特定的解析。
初听者不妨撇开约定俗成的解析,把自己的情绪与音乐的意境融汇在一起,这样,你就会觉得,交响乐是这样的亲切,这样地道出你的心声,而这心声又是任何其它语言所没法替代的!它有时像一只轻柔的手抚慰着你受伤的心;有时像一首夜曲抒发出你无尽的恋情;有时像一个知心朋友与你共享成功的喜悦;有时像汹涌的大海鼓荡着你的心扉。
要更进一步欣赏交响乐,就得寻找那些音乐背后的东西了,作者所处的时代、所属的民族;作者的信仰、人生观、价值观;作者的经历,特别是他心灵的历程;与作者同时代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以及音乐同行对其的影响等等。只有这样,你才算是真正步入了交响音乐的殿堂。
更多内容:山东音乐培训学校
原创文章,作者:dongshuai,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boke.6ke.com.cn/?p=39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