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一句对中国来说堪称最神奇的预言应验了。
10年前,铁道部新闻发言人说,“到了2020年春节,铁路将不再一票难求。”
这句话说错了过程,却意外地说对了结果。
这个春节的画风和以往相比极具颠覆性。
过去,中国餐饮名店全聚德是这样的——
今年则是这样的——
来源:新京报 市民来全聚德马家堡店买菜(受访者供图)
据新京报报道,由于赶上疫情,全聚德好些北京门店都选择了把年前采购的大量食材直接销售给附近居民。
岂止是全聚德,到复工时节,五星级酒店的大厨、服务员摆路边摊卖早点的大有人在。
2020年开年,曾被寄予厚望、拉动中国经济的头马——消费来了个紧急刹车,而巨大的需求却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
春寒料峭之中,芽孢初露。
因为疫情,一键买遍海角天涯的习惯被暂时终结,让人们把目光投向身边的小店,意外发现了不少的惊奇;因为长期关在家里,连“60“后也不得不熟悉掌上生活;因为防控,从不愁客的高端酒店、百年老字号,不得不向现实妥协,开辟新的战场……点外卖,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了一项全民行动。
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发。中国经济被意外按下的暂停键,人们被意外改变的生活习惯,或许注定会孕育着许多颠覆性的爆发。
选择决定命运。
就像17年前的SARS最后成就了电商,事实上,在当时几乎没多少人看好它。
那是一个属于诺基亚3310的时代,一款常被讥讽可以用来当武器的手机,能浏览纯文字的新闻都已是奢侈,信用卡没普及,今天触手可及的移动支付还是天方夜谭……
然而,仅仅过了不到10年,随着智能手机在中国的大流行,愿景一夜之间就变成了现实。
这是一张全球十大市值公司10年变迁图。这张图或许就是关于沉默、死亡与爆发的最形象说明。
2007年代表中国的是工商银行、中石油、中国移动,十年后则是阿里巴巴、腾讯。
这张图中,2017年已经是科技、互联网公司的天下,你得庆幸中国还有阿里巴巴、腾讯。2003年的SARS是强力催化剂,它改变人们依赖线下的生活惯性,却给新的理念、设想装上了加速器,并因此推动了一个时代。
而2020年头两个月,我们依稀可以嗅到来自历史深处的同样的味道。
由于疫情的阻断,习惯了3日达、次日达的快递被阻隔在了千里之外,或百米之外的集散点,不知道何时才能送达,人们的生活圈子被压缩在方圆500米到1公里的范围内,这也许是全球电商、移动支付最发达的中国近十年从来没想到的事情。
然而,它就这样发生了,完全没有道理可讲,让人措不及防。
现代商业社会是为了满足无所不在的需求而存在、壮大的,只要有需求,就会有人去想方设法地满足。
于是,疫情加速了新商业场景的诞生。
来讲春节复工后两家火锅店的故事。
潮汕牛肉火锅店八合里海记,这是近些年中国风头最盛的新锐餐饮品牌。5年时间在中国一二线城市攻城略地拿下132家门店。但疫情给了八合里当头一棒,别说继续高歌猛进了,目前每天亏损200-300万,经营者直言不贷款的话仅能撑2个月。
不过,一个叫“马路边边”在昆明的店却在疫情期间火爆异常。自2月14日节后返工后,点单连续几天处于爆单状态,每天平均近200单,这对于这家门面中等的店属于很大的单量。
同样是火锅店,同样受到疫情的影响,为什么差别会这么大?
“马路边边”用了3天时间接入了数字化工具。虽然这是它们第一次做线上销售,很多方面并不熟练,但业绩居然不错。虽然这是它们第一次做线上销售,很多方面并不熟练,但业绩居然不错。
火锅店其实是最难实现线上的一种餐饮类型,如果连火锅店都能获得这样的效果,那么疫情对本地生活的提升不用想也知道会有多么显著。
首先,我们看到了外卖平台最渴望的高客单商户的入驻。
饿了么口碑“云复工”的阵容中出现了北京凯宾斯基、香格里拉集团、西安威斯汀……这些高端酒店的名字,这是极具冲击力的一幕。它颠覆了外卖写字楼白领专属食堂的定性。
全聚德、八合里是这样、陶陶居、莲香楼、鹅夫人……这些个过去要的就是吃个氛围的地方,如今也一股脑的杀进本地生活圈,融合提速,线上与现实的本地生活圈愈发难分彼此。
求生的本能,尤其是服务行业,让很多企业不得不恶补上数字化这一课。
其次,虚拟城市的能量级大为不同。
过去,说起本地生活大概就是外卖领军,加上购物、生鲜、淘票、社交……如今,各种生活的外延正在飞速扩展。
最能体现精神追求的书店也来了,以言几又为代表,虽然疫情中去逛书店略显奢侈,但未来拿一杯咖啡,扫码迅速就能看到一本书的简介,随手下单,说不定人还没到家,书已经安静地躺在快递柜里。
还有最在乎综合体验的大型商圈的加入,诸如万达广场、大悦城等等,大型上商圈曾被视为是互联网生存之外的另一种生存方式,它总是能用创新和超带感的浸入式体验和感官享受,成为对抗互联网侵袭的最坚固防线,现在疫情让这道防线变得不堪一击。
等疫情过去,线下体验、线上下单、即时配送也许会变成一种常态?
第三,是最不起眼小店的逆袭。
小店主们多是沉淀在底层以谋生、糊口为主要目的的弱势群体,在工商巨头大规模连锁经济浪潮的冲击下,苟延残喘于社会夹缝和商业文明的边缘地带。
但在这个春天,它们成为激活中国经济底盘的主力。
据支付宝和网商银行数据显示,从2月6日至10日,也就是国家把复工日期再度推迟的时候,小店开业数量连续4天回升,达到76万之多。数据还显示,疫情期间坚持营业的小店中,贷款金额较去年农历同期增长了45%。
以至于有人说,这个春节自己的命都是小卖部给的。
不仅仅是新商业场景的诞生,还有可能是千年商业逻辑的颠覆。
在这里不得不多提一下以小店为代表的小微企业。
都说小微企业(包括个体户)是商业社会末梢最活跃的细胞,但是很多时候,制度与世人的目光总是会偏好那些代表国家体面的大企业,而忽视代表社会生命力的小微企业。
这些小企业在中国生活的并不容易,它们不具有体系性的议价能力,不享有灵活的渠道分发能力,也没有庞大资金池,银行贷款对它们更是爱搭不理。现金流断裂是很多小企业主最常见的消失方式。
按照传统商业规律,单打独斗的零售小店最终将会被大型商超或者类似“7-11”这样的连锁便利店集团极致边缘化,或者惨遭淘汰。
数据也在验证这一点,从2016年到2018年期间,每年消失的个体工商户从546.9万户增加至640.4万户、707.2万户,不断呈上升态势。
然而在当代中国,拜新零售新服务为代表的本地生活大发展,小店却获得了在传统商业社会中渴望而不可及的体系性支持。
始于2018年外卖行业的整体生态的数字化改造,本地生活领域掀起了一场从传统流量式运营到新兴数字化运营的革命。从选址到供应链,从排队到支付,从配送到点评,全都实现了数字化运营。
在疫情中,这条产业链对小店的支持,不仅仅成为小店的生命线,更是很多小区居民的生命线。白山科技
疫情孤岛中的武汉小苑家便利店就是一个鲜活的样本。封城后,位于小区内的小店经历了方便食品、米面油、日用生活品三轮抢购,销售只能靠外卖,而补货则是靠阿里零售通。
当外地捐赠的蔬菜和生活物资,政府都只能放在大型超市平价销售,无力分到各家各户之时,还要照顾无所不在的小店那简直难以想象。
然而,凭借阿里本地生活一整套线上支持系统,疫情中的小店展现了超乎寻常的韧性。2月至今,全国已经有接近10万家街边小店登陆了阿里本地生活平台,一边是“点外卖”成为习俗,一边是“上外卖”蔚然成风。在全国经济被按下暂停键之后,疫情中坚持营业的店铺单日销售增长迅猛,环比增长接近250%。
中国共有小微企业约7000万家,其中个体工商户5600万家。如果,这些企业都能够整合进数字化运营中,便能极大程度缓解小企业的经营短板,而把更大精力投入社区化、差异化经营方面,谁说小船不能创造奇迹?
美国3亿人口,有3000万小微企业,中国14亿人口,却只有7000万小微企业,这个差距说实在的有点大,怎么赶超?如果说美国靠的是完善的市场机制,那么中国就只能靠新技术的迅速成熟与普及。
去年12月30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高层正式提出了“小店经济”。或许,中国政府都没有想到,小店对社会的回馈来得如此之快,如此及时。
如果中国的小店能翻一番,那将迸发出多么强大的力量。
新冠疫情是一场灾难。在灾难中,我们饱尝了恐惧、焦虑、愤怒与伤心,但是我们也始终相信危与机总是一体两面。
越是灾难,越是会让我们努力审视自己,更加关注我们生活的环境。
于是,也更加好奇,我们越来越熟悉的整体线上生态还将被激发出怎样的化学反应。
我们能感知到一些蠢蠢欲动的迹象——
事实上,规模越小的商业体越是沉浸在三线之后的城市,过去,那些地方的人没有迫切的本地生活线上化的需求,而一场疫情改变了一切。
在疫情中,很多60后也开始能熟练使用手机进行线上购物,已经成为一道新的风景。很难说,这会培养新的消费习惯的养成。
还记得最初使用智能手机的体验吗?没用时,也没什么感觉,上手一个月以后,就会发现很难回到从前。
中国有近600个城市,一二三线城市满打满算也就50个,谁说内需已显疲态?未来的增长依然充满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2019中国小店经济温度图谱》显示,52%员工数不到5人、90%日流水小于3万的小店,在中国已达1亿之多。
如果新零售与新服务的平台,可以用技术打通采购、生产、销售、经营环节,把众多的小微企业的力量拧在一起,谁说小蚂蚁不能撼动大树?
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发。2020年这个安静的春节过去,我们现在对未来愈加充满期待。
原创文章,作者:dongshuai,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boke.6ke.com.cn/?p=32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