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儿童的绘画习惯与其性格特点有着密切的联系!

儿童是其生活的庞大社会的一部分,但他们也有自己的思维、学习、游戏和艺术创造的独特方式在他们的文化里,文字能力尚未充分发展,他们就选择其他表达方式。如果有欣赏和创造艺术的机会,艺术常常就是这类表达方式之一。

一:儿童绘画是另一种学习语言

当孩子画出第一张可以辨认出形象的图画,他们会露出会心的微笑。这些图画常常会给我们带来惊讶,人物形象突然就出现在了画面上,像是从涂鸦的混沌之中诞生的一样。看似混乱的色彩和线条,在儿童眼里却是充满魅力!他会告诉你这是我在散步,一只蚱蜢或是一团熊熊的烈火。

儿童时期的绘画魅力虽然不是让人一眼就能体察出来的,但它的确具有朴素的自发性,儿童总是用坦率的画笔记录着生活和梦想。它与现代艺术一样值得尊敬,在大多数时候,我们确实很难说出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它是那样的真诚富创造性!我们想知道儿童是如何获得这种不容置疑的、创造有意义形象的能力。

你知道吗?儿童的绘画习惯与其性格特点有着密切的联系!

绘画作为一种符号表征形式,是人类心智发展的重要成就之一。在儿童发展过程中,绘画作为一种图语,具有与口语相似的性质和功能,是儿童认识世界和进行交流的手段和工具。同时,绘画又与语言不同,是一个有着自己内在逻辑和表现形式的独特领域。正因为如此,它才吸引着众多研究者在这个领域不断探索。

艺术创造与艺术鉴赏在学龄儿童的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除了承认所设计的教育课程和范例之外,如果我们给孩子提供最基本的材料,比如纸张、软笔、颜料和铅笔等,所有儿童都会表现出一种内在的绘画愿望。他们能够非常独立地发现表达自己世界的方式,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自己发明创造所带来的快乐。当孩子探索图画这个二维领域的认知、空间、情感和审美特征时,绘画为他们探索世界提供了一个主要渠道,这一内在自主的绘画表现我们将其概述为儿童叙事绘画。

二、儿童绘画中的教育性价值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盖茨曾对教师提出这样的建议。如果有人询及类似‘你是教数学的老师吗?’的问题时。最恰当的回答应该是:“我不是教数学的老师,我是教学生学习的数学老师。”为此我的理解是教育大于教学,美术老师是教孩子学习的美术教师,而不是仅仅教孩子画画的老师。

你知道吗?儿童的绘画习惯与其性格特点有着密切的联系!

由于所有的真实的美术课堂生活,都处于一个复杂、不确定、不可预测的状态,会带给上课教师极大的专业挑战。因此,尽管是一位资深的经验教师,也无法对具有高度个性化的教学情境和学生创作表现完全的加以掌握与理解。为此解读儿童叙事绘画、诠释儿童画对理解课堂事件背后意义是一种直接有效的途径。

教师通过对儿童叙事绘画的观察分析和心理学考察,可以发现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反应,以及学生问题出现前的征兆,还可以感受班级气氛的形成、学生次文化的发展、以及学生同伴间的互动状况。这些资料都是作为了解学生,以及进一步辅导学生的重要依据。在儿童美术课堂形形色色的美术行为背后,教师就是要深入到儿童当中,探寻儿童美术心理,发现儿童美术背后的意义。

三、儿童叙事绘画心理视域分析的介入

杜威提出“教育必须从心理学上探索儿童的能量、兴趣和习惯开始,它的每个方面都必须参照这些考虑加以掌握。这些能力、兴趣和习惯必须不断地加以阐明——我们必须明白它的意义是什么。必须用它和它们相当的社会的事物的用语来加以解释——用他们在社会事务中能做什么的用语来加以解释。”

孩子到底是怎样美术学习的?这是一个经常困扰我的问题。当看到那些特别有天分的孩子充满灵感的画面时,我就忍不住天真地想如果能到孩子的脑中看看他是如何学习的就好了!随着现代脑科学、神经科学、心理学研究的深入,为我们逐渐认识到儿童的美术创作和学习提供了一个比较科学的理解分析框架。

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儿童绘画就开始了自己的研究历程。早期的绘画研究多集中与观察不同年龄阶段的绘画表现,从而提出了绘画的发展阶段理论。随后,对于智力发展水平的研究促使了“画人测验”的诞生,使人们将绘画与的心理年龄联系起来。20世纪40年代,受到精神分析学派的影响,绘画被作为内部心理状态的视觉表征来研究,出现了诸如“房—树—人”等绘画投射测验。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RudolfArnheim《视觉思维》艺术的出版,仿佛给儿童绘画研究吹进了一股新风,是人们关注绘画过程中认知和审美因素的重要作用。随后,在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理论的背景中,研究者围绕儿童三维空间表征和构图策略等为题展开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极大促进了儿童绘画研究的科学化进程。

四、帮助孩子建立一个富有生机的内心世界

任何学习,都是需要努力的!美术的学习,一样需要努力,只是方法不同而已。当你面对一张画纸时,你需要思考、想象,然后勇敢地开始画出第一笔,在画的过程中你还要不断地克服困难,向自己发出挑战。只有这样,一幅属于您的,在这个世界是独一无二的美术作品才能呈现出来。但你开始绘画时,你要记住你是个勇敢的孩子!你是在完成一件伟大的作品,你在讲述一个异常精彩的故事,你是在挑战我们人类的想象力。你是在把存在于我们头脑中的世界描述出来,你说,这难道不是一件伟大的事情吗?

1.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

儿童越是画,他就越想画,就越觉得画画充满乐趣!

我记得毕加索的一句名言:“当我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可以像拉斐尔那样作画。后来我花费了很多年来学习如何像一个孩子那样画画。”

2、蹲下来欣赏孩子的作品

从某种意义上讲孩子的画都是在画自己!

儿童画画往往是在画自己的内心世界。孩子的绘画作品就是了解孩子的一扇窗户,又是一把激发儿童学习与成长的钥匙。作为老师、家长应该蹲下身来,到孩子中间去真心地倾听一下画中的故事,而不能简单地按照成人美术标准去要求儿童,去评价儿童!我们只有读懂了孩子的画,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心理与需求,为其成长提供帮助,才能让美术教育真正发挥它的教育价值。

3.将美术学习和我们生活联系起来

美术学习亦是一种文化的学习,亦是了解我们的民族、历史、传统、习俗的学习活动。只有将美术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才会更加生动有趣,和爸爸妈妈一起旅行、参观、逛街,然后我们鼓励孩子将观察体会到的事情画下来。

4.孩子真的不会画了吗?——问题是儿童想不想画!

“我想不出来画什么?”小怡握着一把彩笔,看着空白的绘画纸,固执地宣称自己就是不会画!

当我们随着年龄的成长,为什么越来越不会创作了?

为什么低年级儿童说:“我能画,我想画了,老师我们忍不住了,你别说了!”

高年级儿童却说:“老师画什么?我不会画,老师能不能给我画个样子。”

孩子在绘画时往往习惯画自己熟悉的、画过的形象。很多时候是在不断重复的过程中学习发展的。在儿童学习美术的过程中,儿童会经常遇到自己以前没有学过的内容,有的儿童就可以顺利地开始绘画,有的就会说出:“我不会画”。

说的“会”和“不会”主要是指能否顺利地开始绘画活动。“会”的孩子也不一定就能完成的很好。积极主动、勇敢是接受新知的一个良好开端。说“不会”的孩子也未必就是真的画不出来。

只有给孩子松掉成人美术标准的枷锁,让孩子自由的描绘,他们才能克服绘画的恐惧,体验到表达得乐趣。只有孩子开始画了,老师才能更多地进行有针对性地启发和引导。美术的学习,一样需要努力,只是方法不同而已。

5.孩子的画越具体,就越丰富,就越有情感

画人是空洞的,画我的一个朋友是具体的。画树是空洞的,画我家门前的那棵香樟树才是具体的。有了具体的描绘对象,才有具体的情节和感情,才能使孩子的画丰富起来。

当看到孩子的画时,我们可以用这样具体的问题去追问孩子。

“这个人是你不是你的朋友小田呢?她昨天还围着一块红色的围巾的吧。”这样来帮助孩子记忆,联系具体的细节形象。

我经常看到孩子的画树杆永远是咖啡色的,树叶永远是绿的。小草、云朵、太阳都是一个造型的,我就知道孩子画的是一个概念化的形象,而不是具体的个性的形象,这对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是没有帮助的。

6.读懂儿童画——让作品与儿童一起成长

孩子的绘画作品就是了解孩子的一扇窗户,是一把激发儿童学习与成长的钥匙。很多人拿着孩子的画给我看,希望我一眼就能读出孩子的心思。其实一眼是看不出来的,只有通过和孩子交流和细致的观察才能了解到孩子的想法。

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如观察儿童在绘画创作中的眼神、表情、肢体动作等行为。例如,当儿童很投入的绘画时,往往手舞足蹈,自言自语。观察儿童如何处理组织自己的绘画活动,是有条理有组织的开展,还是比较混乱,对绘画材料选择的情趣与偏好等。种种儿童情绪的细节对解读儿童作品都是有意义的。

倾听儿童讲述他的作品。与孩子谈论他的作品,倾听儿童对美术作品内容的描述,听取他们想表达的意思。不仅要知道儿童说些什么,也要观察他如何说这些事情,在语调、情绪是怎样的。因为儿童受表现技术的限制,有可能想表达的和最后的画面有很大的差异,我们最好能及时与孩子交流讨论,以充分了解画面的真实意义。

了解儿童绘画的习惯。观察孩子的画画表现的是热忱、喜欢还是谨慎保守,有没有不断克服困难的勇气等等,是否充满自信还有害羞胆小。儿童的绘画习惯往往与儿童的性格特点有密切的联系。

更多内容:济南少儿美术培训

原创文章,作者:dongshuai,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boke.6ke.com.cn/?p=4176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