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场景是利用合适的材料,按照1:35的比例缩小复原建筑场景的一种表达工艺。“迷你“建筑师
微场景造型师槐浩,原本从事古建筑专业,做传统文化的传承。一次机缘巧合的机会,接触了微场景这一学科,引发了他无限的思考。他将自己所学的专业融汇其中,将大家耳熟能详却逐渐消失的街景、马路、集市、胡同等记忆呈现了出来。由宏大到微小,敢于尝试的人,一定做好了专注和精益求精的准备。
说起最难忘的事,槐浩哭笑不得。一件微景观作品完工少则一两个月,多则小半年。其中耗时最长的环节是去原址考察,好多老房子已经不在了,或者有的正在拆迁。当工程队在实施大规模拆迁的时候,槐浩和他的团队跑进去拍照、记录,常常被人误以为居心叵测,质疑的眼光不计其数。但他们有口难辩,即使做出解释,也很少有人能理解什么是微场景的再造型。相比被人处处防备,传统手艺的不被知晓,更令槐浩的团队感到无力。
槐浩说,任何的手艺人,都应该做好两种准备:热爱和坚持。很多人会问到槐浩这门手艺能为他带来多少收益,槐浩说,做微场景是一项周期长、见效慢的细活,如果是为了获取收益,当初就不会选择开始。槐浩和他的的团队凭着一腔热血和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走到了今天,做的越久越发现,老一辈人的智慧是无穷的,建筑中所包含的学问数以万计,越深入也越发现自己知识的欠缺。兴趣决定了前进的方向,而走多远取决于能坚持多久,热爱加坚持才能把自己喜欢的事情持久地做下去。槐浩的微场景作品,站在了一个温暖的角度,将消失的城市街景在一平方米的空间里重新呈现。大街小巷中穿梭的流金岁月,藏在味蕾深处记忆犹新的包子铺,儿时追逐打闹过的筒子楼,每个人都能在作品中找到自己的回忆,这也是微场景的魅力所在。
为了还原的效果更加逼真,单是一个指甲盖大小的小板凳,就用了8种材料。微场景的取材全都来自于生活中的日常用品,别人丢弃的废品,在槐浩眼里都是可以利用的宝贝。再经过反对的对比,选择效果最逼真的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如今,槐浩还在进行《乡村中的中国》和《城市记忆》系列的创作。他希望通过微小的模型能够重现市井文明,记录城市变迁,唤起人们记忆里的乡愁。
美术出身的槐浩,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13年的创作,槐浩所能承载的题材和领域越来越宽泛。提升自我的同时,槐浩传承的脚步也从未停歇。槐浩每周都会去到不同的学校教授手艺,让孩子们亲手制作出自己心中的理想家园。槐浩说,微景观这项技艺,很难满足生活需求,如果无人问津,便会自行消退。他希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会变成一件主动要求的事情。优秀的传统文化,应该像放在橱窗里的珍品那样,每日上新且永远不会下架。
本文来自,经授权后发布,本文观点不代表老铁博客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